第134章 幕后指使之人
圣佛的存在,对于佛门弟子而言是神圣的,是万万不可侵犯的,就如白莲一般只可远观。
可对于寻常修士来说,圣佛不过只是镜中月水中花,是华而不实的存在。
况且,不是所有修士都会信仰佛教,对佛教有所敬畏。
有的修士是切切实实的唯心主义。
认为所谓的神,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何况他们在万年之前,也或是更早之前不同样也是人类吗?
江玉书没有什么宗教信仰。
佛门也好,道教也罢,他不喜欢也不讨厌,秉持着无所谓的态度。
但若是有人执意要让他加入其中,必须选择一者,那么就变得有谓了。
江玉书不喜欢受到太多的束缚,进入宗教成为信徒无疑是一个束缚。
宗教不可能任由你想干嘛就干嘛,有的宗教因为传承时间长,以及时间久的缘故,定下的规矩可以说是成千上万。
这样一对比,似乎比国法和家规还要显得严酷。
贪恋自由而不喜承受过多束缚的江玉书,面对了忘的再次提议,自然当机立断摇头拒绝。
若是有什么佛教徒在此,一定会对江玉书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认为他是白白浪费了这么好一个机会。
对于了忘而言,同样如此。
了忘不由得深深叹了口气,紧接着便是又一句“阿弥陀佛”响起。
“既然玉书公子执意拒绝的话,那么老衲也就不再强求了,况且强求来的佛缘没有任何意义。等到哪一日玉书公子想明白了,选择皈依我佛,那么老衲随时欢迎。”
“若是玉书公子愿意的话……这灵隐寺住持由你来担任,再合适不过。”
如果只是一个小寺庙的住持,那么分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无论由谁来担任,都不会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以及变化。
可了忘所待的寺庙,可以说是凡人界最好的一座寺庙。
香火旺盛,其中的佛教徒可谓是极为虔诚。
若是想要修缮什么,或是想要造一尊金佛像,只要一句话的事,立马就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前来捐赠善款,或是捐赠物资什么的。
因此,若是存有私心的话,只要坐上了住持的位置就可以捞一捞丰厚的油水。
但江玉书对此完全没有任何兴趣。
钱财什么的他不缺,宝物什么的他也不缺。
虽说坐上住持之位可以收获名声地位以及威望,可对于江玉书而言仍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毕竟自己在沧海剑派已经收获了不错的声望。
哪怕是在其他地方也同样如此。】
大多时候,自己所表现的都是一副谦谦君子的和善形象,很容易博得他人好感以及获得他人的尊重。
何况,自己除了有出众的样貌外,还有着出众的实力。
两者结合在一起,可谓是才色惊人。
既然江玉书什么都不缺,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那么所谓的住持之位又有多大的诱惑呢?
而且就算是自己真的有特别想要的东西,以了忘如今的实力根本无法实现。
要是可以,那么这了忘或许就能够被称之为天下无敌的存在,根本不会在出水中镜后境界修为倒退。
“了忘大师,多谢你的好意。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在下永远都不会答于皈依佛门,也对皈依佛门什么的没有任何想法,只是想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江玉书一脸认真地说罢,便突然转移话题。
想要将话题给拉回到正轨上去——
“不知了忘大师是否还记得之前咱们的约定?输的一方,要答应赢的一方一个要求,但不能杀人放火,也不能触及底线。了忘大师这样有名的人物,应该不会将这样的小事给推脱干净吧?”
“若是想要推脱或是逃避的话,只怕有损了忘大师的你名声以及信誉,同时也有损佛门形象……而且,佛门可没教人要不遵守约定。”
话语有时候应当委婉。
但有时候,直白的做法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虽然容易引起旁人的不满,可既然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为何又要在意旁人的看法?
难道自己想要做什么,都需要按照旁人的目光去做?
如果真是这样,那实在太累。
一时间,江玉书心里不免有些感慨。
他由衷希望了忘能够遵守之前所答应的话,而不是出尔反尔。
不然,又会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自己想要知道的很简单,就是能让了忘坦言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
虽说自己从前并没有参加过什么认祖归宗的仪式,可根据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来看,不管怎么着都是不需要僧人到场的样子。
当然,也可能只是地方特色。
但关于方天震,江玉书可不认为他会让一切好好进行,必然会有所动作。
那么眼下最紧要的,便是了忘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几人之中无疑是以了忘为首。
了忘若是答应的话,其他人即便是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也不会明面上说出来。
至少不会跟自己直接动起手来。
除了以他为首外,了忘的实力也算是几人之中最强的,这也是为何江玉书会肯定这点的缘故。
但,有时候意外总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年轻人,不要不识好歹,否则日后必定会有所悔恨!要知道想入我佛门,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有的人即便是把头都磕破了,了忘师兄也没有答应让他皈依佛门!你倒好,居然选择了拒绝!”
“而且即便了忘师生开出如此丰厚的条件,你依然选择拒绝,你是不是故意想要给人难堪啊!
说话的是了忘。”
看着浓眉大眼体态丰满,就跟土匪头子一样,很难不让人产生这样的印象。
即便身上穿着一件袈裟,也依然无法掩盖这样的事实。
而且,不只是江玉书这么觉得,就连其他人也是这么觉得——只是大家都很有默契的没有说出来。
何况……
就算说出来又能如何?
因此最正确的做法,不外乎就是自个儿心知肚明,只将一切放在心里。
只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