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归感慨,陈伟恩的脚下动作丝毫不慢,正向面对梅老板1米距离严阵以待。
任何一个梅西的精彩集锦,压大轴的片段必定是梅老板1过5打空门的“马拉多纳神迹”。
当时是在2007年4月巴塞罗那对阵赫塔菲的比赛中,19岁的梅西天神下凡,在中线与右侧边线的夹角处接球启动,连续突破赫塔菲4名球员的围追堵截,杀入禁区过掉门将打空门得手。
梅老板堪称陈伟恩的半个“师傅”,这个1过5进球陈伟恩不知道研究揣摩过多少遍,触球、变向、距离、节奏甚至细微的假动作,陈伟恩都进行过拆解并尝试代入。
巅峰梅西1秒4动的高频率触球陈伟恩也无法做到,两人的身高差距有10厘米,1秒2动已经是陈伟恩在精准控球前提下的极限。这是身体条件决定的,牛顿爵士的威压就是陈伟恩这个轮回者也无力抵抗。
当然,在直线加速的情况下,陈伟恩必定比梅西单位步伐更大,这也是身体条件决定的,梅西同样无力抵抗。梅西追不上卡卡的名场面想必很多人都看过,那不是因为梅西速度不够快,单纯是因为卡卡每一次变向都能多跨出二三十厘米,梅西在身后亦步亦趋追不上再正常不过。
从知道淘汰赛要对阵巴萨,陈伟恩就不止一次地预演过与梅西的对位,把自己代入当年赫塔菲的防守球员,思考如何应对梅西的持球突破。
首当其冲被他否决掉的,就是常规的盯人防守策略。
常规的人盯人防守无外乎是盯肩、盯髋、盯胯、盯脚等几种,各有好处也各有隐患,全看防守人的个人习惯,但不管盯哪里,绝对不包括盯球。
毕竟人的重心移动肯定快不过球的滚动,跟着球跑大概率失位。过人过人,必定是球在先人在后,盯住人万一预判失误还有机会战术犯规球过人不过,但只盯球不盯人,结果多半是人球全都盯不住。
所以青训教练教防守的时候,第一件强调的事情就是“卡位”,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是“常规”的策略,自然会受到“非常规”异端的挑战,比如梅老板就是典型的“非常规”。
人盯人其实是一个攻守双方互相试探重心变化的过程,由于持球方有主动权,防守方往往会采取“慢半拍”的方式,尽量消除对手假动作的干扰,在确认持球方重心方向之后再跟随移动。
一般情况下,持球方的先动优势会被随后的触球调整所抵消,再加上防守方有内线移动的身位优势,因此常规的盯人防守公式是能够成立的。
但当持球方在某一层面具有碾压级别的优势时,也就是所谓的“进攻天才”,这个公式立刻崩塌。
普通职业球员1秒钟重心调整1次,陈伟恩1秒2次,巅峰梅西1秒4次,老年梅西依然能够做到1秒2到3次,如果还套用常规公式,结果就是防守方半秒之间姿态崩溃,原地呆站目送梅老板过马路,这里点名艾特博阿滕。
亦或者防守方所依赖的“触球调整”,梅老板的超绝球感让他可以无需调整直接衔接下一个动作,卡着你重心青黄不接的时候连触带过。这也是为什么梅老板的集锦里有很多镜头,防守方明显追平了身位,可是却“放任”梅西继续推进形同卧底。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别人趟球是人跟着球跑,球在前人在后,球变的多人变的少,梅老板则是人领着球跑,人在前球在后,人变的多球变的少。
因此陈伟恩的策略就是盯球不盯人,对于梅西的姿态变化一律无视,只管盯准了球。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尽量削减人体“条件反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毕竟人在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往往是身体比脑子动的更快,越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球员越是无法克制。
当然有好处就有坏处,不说心分二用同时兼顾人和球的精力消耗,这样防守让陈伟恩彻底丧失了预判抢断的可能性,而且当梅西与队友配合打踢墙推进时将非常无力。
但是面对梅西这个球感、步频、速率、人球结合全部超凡入圣的BUG级人物,陈伟恩只有一个“身位优势”可以放心地依赖,这已经是他认为的副作用最小的防守策略。
毕竟防守方内线移动是无可争辩的天然优势,梅西就是1秒6动8动也无可奈何,想要突破就必须让陈伟恩失位,要么假动作诱骗要么速度碾压要么靠力量硬撞,总归要占一样。
陈伟恩面对梅老板速度不虚力量不惧,唯一要担心的只有吃到假动作,这就是陈伟恩盯球不盯人策略的依据。
……
事实上,当梅西持球提速走外线时,陈伟恩的注意力是一分为三的,三分在梅西身上,三分在球上,大头儿的四分倒是在周边情况的观察上。
陈伟恩运气足够好,不仅在于他对位的是三旬开外的梅西,还在于梅西所在的是巅峰已过的巴萨。
比如正在两人外线套上、与本戴拼速度的罗贝托,陈伟恩就可以完全无视,因为梅西把球塞过去肯定拿不回来,罗贝托没有绕过本戴和陈伟恩两个人把球敲回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