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二年,二月正朔。
按理来说,作为年关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尤其是过去一年朝廷接连取胜,未尝败绩的情况下,气氛并不会过于凝重,也不会商议什么要紧的事。
但自从两日之前,宫中传出消息,确定将于今日举行大朝会之后,京中各方势力便是不约而同的蠢蠢欲动起来,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
眼下正是寅时,距离天色大亮还有一段时间,巍峨的紫禁城仍被黑夜所笼罩着,但皇城外却已是人影绰绰,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凡是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及风闻奏事的御史言官们皆是按照各自品级排列成队,神色各异的等候着宫门开启的那一刻。
另一侧,近些年存在感愈发低的勋贵们也是穿戴整齐,从容有序的排列成队,引得不少文官轻轻颔首,面露不忿之色。
自秦皇统一六国,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王朝都是重文轻武,大明朝也不例外。
但在国朝初年,这些武夫们的地位却是凌驾于文官之上,直至土木堡之战爆发,大明最为精锐的军队死伤殆尽之后,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的五军都督府方才渐渐没落,军权也被收回兵部,压抑许久的文官们终是掌握了梦寐以求的军权。
自此之后,这些世袭罔替的勋贵们逐渐沦为了吉祥物一般的存在,与皇室关系密切的,尚能捞到些帮助皇室祭天的闲职,关系稍微疏远些的,便只能抱着祖宗的功劳簿过日子。
但随着当今天子继位,这些被打压多年的勋贵们却是隐隐有了抬头的趋势,虽然苦心经营多年的京营被天子夺回,但诸如英国公张维贤等勋贵入宫面圣的频率却是越来越高,甚至京中隐隐有些传闻,天子有意令勋贵子弟进入军中磨炼。
一念至此,不少御史言官的眼眸深处便是涌现出了一抹不满,天子如此信任武将,穷兵黩武,这哪里有垂拱之治的样子?
阵阵窃窃私语中,位于队伍末尾,身穿青色官袍的吏部给事中阮大铖倒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脸上毫不波澜,只是死死盯着前方紧闭的宫门,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一想起前些时日被自己安置在府中的张书堂,阮大铖的嘴角便是不自觉露出了一抹淡笑,心中满是感慨。
蛰伏半年有余,怕是这朝中的袍泽们早已将其视为被天子忘于脑后的弃子了吧。
但今日,他便要一鸣惊人,好叫众人知晓,他阮大铖还没有被天子遗忘!
...
浩浩荡荡的队列前侧,便是以内阁首辅李国普为首的三位阁臣及一众六部九卿们。
与队伍中跃跃欲试的御史言官所不同,这些位帝国重臣却是沉默不语,偶尔眼神有所交汇的时候,也满是担忧之色。
倒是一袭红袍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神色微微有些兴奋,口中更是念念有词,好似在心中盘算着什么。
嗡嗡嗡!
又是半柱香过后,沉闷的宫钟声终是于低垂的穹顶中响起,令得已然等候多时的百官们皆是精神一震,下意识的止住交谈,开始低头整理起身上有些凌乱的衣裳。
嗡嗡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