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关东军允诺了一些侵入北满的条件,张作霖获得了关东军两个师团的支援,势力一下反超郭松龄,双方于12月21日在辽河进行决战。
大战僵持到23日,在没有后援的劣势情况下,知道大势已去的郭松龄只好带着夫人乔装逃跑。
与张作霖谈判的阶段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东洋人与郭松龄在拉扯,实际上东洋人并不在乎谁控制南满地区,一切都是以他们的利益为主。
郭松龄和张作霖两相对比,东洋人就像是这场大战的裁判,郭松龄如果说服了东洋人,张作霖必然会下台。
可偏偏郭松龄一心只有三民理想,对南满地区的洋人只是保证当前的权利不变,给东洋人的直观感觉,若是郭松龄接管了南满地区,他们的利益很可能无法保障还会遭受各方面的阻拦和威胁,因为郭松龄的思想明显偏向广州。
经过数次谈判,东洋人从公使馆到关东军大营再到大本营,一致认为张作霖更适合继续当明面上的傀儡,而郭松龄太过强硬,还有较强的仇视洋人的心态。
于是最终东洋人选择了保全张作霖,因为他们需要张作霖这个圆滑的人替他们和北满地区的俄国人斡旋,以及保证东洋在南满地区的利益。
郭松龄反奉的结果是必然的,虽然他准备的充分,可惜时运并没有站在他那一方。
一方面支持郭松龄的奉系军官多为他培养出来的新军军官,但他忘记了奉系还有可以与之抗衡的旧派军,那些家伙可是张作霖的死忠。
一方面他对冯玉祥的连忙太过盲目乐观,以为自己算准了冯玉祥不会干扰他对付张作霖,却没想到冯玉祥真的会和秦海说的一样,对李景林出手。
还有一方面郭松龄对西洋人的态度完全比不上张作霖,张作霖的下限有多低,他根本就不知道。
在逃跑的路上,郭松龄一路上都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同时也想起来秦海那天晚上给他说的那番话。
不管是他走的哪一步,秦海都预判的无比准确,现在成为败军之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郭松龄没有带着夫人南下,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去了奉天城,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去东洋公使馆,而是一头扎进了美利坚公使馆。
也正是他的后知后觉,在兵临死亡的时候,迈对了最后一步。
秦海早就让科恩安排好了营救路线,由科恩在美利坚公馆等候郭松龄极其夫人,随后迅速出城一路朝东北方向的牡丹江逃窜,一路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二人转移,经过好几次倒腾,完全断了任何痕迹,就算张作霖的手下发现了蛛丝马迹,找着找着就会断掉。
快到月底的时候,秦海终于等来了来自天福城的送货电报,电报写着三日前采购结束,即刻发货,这说明郭松龄夫妇已经安全抵达大孤山。
松了一口气的秦海也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接下来就等着冯玉祥通电下野了。
也不知道年前,那个不缺钱的二公子,能不能出现在京师,秦海可想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