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肖禹笑道,“你都说我是老干部了,我身体素质怎么可能差?放心吧,我会劳逸结合的,倒是你,虽然是医生,但医者不一定能够自医,也要把身材健康放在首位才行。”
“遵命,肖书记!”
“测查结果怎么样?”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或有焦虑症、躁郁症、或有程度不一的抑郁倾向、孤僻、人格障碍、社会适应性障碍、神经衰弱等各种心理问题。”
“这么多人?”
肖禹难以置信,拿起纸质的测查表逐一翻看,可是越看结果,越是无法理解,“村里的养殖大户孙玉梅、乡镇计生干部梁小双、集子镇中学老师梁国栋、供养了三个大学生的五好母亲曹小玲、混世魔王三蛋子……这些人要么经济条件不错、要么工作稳定家庭和睦,要么性格温和受人尊敬,就算是三蛋子,也是个既不缺钱,又没心没肺的人,怎么也会有心理问题?”
李婧坐起身,正色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往往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原因,它存在很多内在因素,或者不与人知的黑暗面。比如说,孙玉梅年收入超过二十万元,在经济上没有忧愁,对外所展示的是勤劳、贤惠、能干的正面形象,也是全镇妇女学习的榜样。可是,没有人知道,孙玉梅和老公常年分居,因为她觉得老公没有文化,除了下地干农活之外,什么也不懂,根本配不上她,结果,她老公跟隔壁村的黄寡妇好上了,她心里郁闷,却因为害怕丢脸被人嘲笑而不敢离婚、不敢告诉别人,甚至还要假装夫妻感情和睦,保持对外的形象。久而久之,心病越积越厚,就成了抑郁症。”
“居然有这种事儿?”
“再比如说三蛋子,我去医院探望他的时候,跟他简单聊过几句,取得了他的信任。出院后,他来医院找我,通过引导和交流,我了解到了他性格缺陷的原因。原来他从小到大,因为脑子笨,学习不好,经常被同学霸陵,连同村的小朋友都欺负他,骗他掉进粪坑里,然后无止尽的嘲笑他,而他的父母,整天忙着赚钱,只会拿钱哄他高兴,却从来不关心他的痛苦。童年的阴影,往往会伴随一个人一辈子,对他成年之后的思想、三观和行为方式,都会产生极大的错误影响。”
“所以说,三蛋子整天寻衅滋事,不工作,不上进,是出于报复的心理?”
“是,但也不全是。三蛋子没有完全复制自己的遭遇转嫁他人,说明他内心的善,是大于恶的,所以说,人的心理承受力,对抗负面情绪的意志力不同,结果也会千差万别。”
说到这儿,李婧把肖禹拉到电脑前坐下,道:“我最近上网查资料时,看到了一篇讲《乡村振兴不能忽视心理健康》的文章,它提到了我国第一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也就是《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业户口的国民中,心理健康状况“差”的约为2.6%,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约为18.3%,非农业户口中这两项比例分别为2%和13.8%。考虑到我国农业户口人数有9亿多,虽然比例相差不大,但绝对数量仍然庞大。关注和解决我国农业人口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路上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是农业人口。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实现乡村振兴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人力资本外,更要有高效率的人力资本。但人力资本要素的利用效率取决于人的健康,而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躯体,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同时健康的人,才能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上贡献更大的力量。”
肖禹逐句读完,内心深受震动,“李婧,我完全赞同这个理念,振兴乡村,不仅仅要让农民在生活中脱贫致富奔小康,还要让农民心理健康,精神世界充实和富有,如此才能真正的提高幸福感!”
翌日,肖禹召开紧急干部会议,并邀请李婧参会。
会上,李婧将心理测查结果做了详细汇报,针对造成农业人口心理不健康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
肖禹提出:“扶贫先扶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同时抓!接下来,我建议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及产业培育力度,提升乡村吸引力,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致富,同时,我们要加大人文关怀,构建科学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振兴乡村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缓解老人和儿童的孤独感。”
“没错,人富了,心空了,要钱有什么用?肖书记和李医生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很正确,脱贫的意义,不能仅限于摆脱贫困,还要拔除心里的疙瘩,开开心心的过日子!”梁兵举双手赞同。
“我也没意见。”梁茂明若有所思,“以前哪,我纯粹不懂心理健康是啥玩意儿,自从带杰杰去仁和医院看病,才算开了眼界了。李医生这一查,查出这么多人有心理障碍,还包括我自个儿,是啥中度焦虑症。哎,我就是太爱操心了,不是发愁三蛋子不学好,就是发愁赵根儿下辈子怎么办,想得多了,又焦又躁,半夜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