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眼镜。”
崔澈说着,将三副眼镜都递给了崔昭容,说道:
“姑母可以逐一试戴,定能看清事物。”
崔昭容将信将疑,最先试了最薄的那副,虽然还是有点模糊,却也比之前要清楚许多。
她大为欣喜,又赶紧换了一副不薄不厚的,戴上后,眼前侄儿的容貌从未有过的清晰。
“此物竟然如此神奇!”
杨丽华闻言,也顺手拿了一副,却是最厚的。
才戴上去,就感觉到头晕目眩,又赶忙取了下来。
崔昭容追问原理,崔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便含糊其辞的敷衍了两句。
又告诫她,莫要戴了眼镜出门暴晒。
崔昭容不解其意,崔澈解释道:
“若是暴晒,恐有爆裂的危险。”
崔昭容颔首,将崔澈的叮嘱记在心中。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五月上旬,市店纷争结束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史令李德林终于丢了相位。
却不是主动请辞,而是与杨坚的君臣关系彻底破裂后,被外放为刺史。
在去年二月时,苏威上表,请求每五百户为乡,设置乡正一人,使其治理乡内事务,审理诉讼。
当时一贯与苏威政见相左的李德林坚决反对,认为以乡正判事,碍于乡亲,难以保证公平。
只是杨坚不听劝谏,下令以五百户为乡,设置乡长,以一百户为里,设置里长,治理乡、里。
这一政策试行了一年,民间多有怨言,杨坚于是派遣虞庆则等人往关东巡视。
前些时日,得到奏报,众人皆称:
‘乡正们在处理诉讼时,往往按照自己的爱憎,袒护亲近,徇私枉法,多有贿赂之举。’
杨坚便打算废除这一政策,按理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李德林站了出来,他进言道:
“去年臣就反对设置乡正,只是既然已经推行,就不能轻易废除,否则政令不一,朝成暮毁,完全违背了帝王制定律令制度的根本意义。
“因此,臣请求陛下昭告天下,自今以后,百官群臣若是随意更改律令制度,即以军法从事。
“不这样做,以后还会出现朝令夕改之事,纷纷扰扰,无休无止。”
杨坚彻底破了防,要说历史上哪位统治者最爱折腾,在杨广以前,那非得是王莽莫属。
而李德林居然要杨坚明文下诏,这分明就是把他这位圣人可汗看作是王莽一般的人物。
杨坚勃然变色,他怒骂李德林:
“伱身为内史令,本因执掌机密,朕近来之所以不让你参议朝政决策,就是你行事不能光明磊落!
“你编造谎言,骗取市店,你父亲本是校书郎,你却谎称他曾做过太尉府咨议参军,荒谬地提高父亲的官职。
“朕其实早已对你愤恨在心,只是还没有发作出来罢了,你先在就去怀州(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做一个刺史,不要再回大兴!”
杨坚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
崔澈也是第一次见到杨坚发这么大的火,别说他与李德林只是博陵老乡,没有别的交情。
哪怕是至交好友,这个时候那也得闭紧了嘴巴。
杨坚、杨广父子二人都是一个性情,听不得逆耳忠言。
凡是不顺他们的心意,轻则被疏远,一如今日的李德林。
重则被赐死,一如当年的王谊。
今天应该没了,只有两章,我重新构思一下后续的江南平叛,明天会有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