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主动献城,无需害其性命,城中叛军,尽数送往江北为奴。”
打扫完战场,割下叛军的鼻子,将尸首掩埋,崔澈这才领军回到京口,杨广已经在城外等候。
“子澄初战告捷,一战杀敌四万,本王已经遣使向大兴报捷,圣人必有嘉奖。”
得知杨广入城后,就已经发布了告示,崔澈便也没有入城,而是在城外扎营,派人通知江北,接管京口防务。
告示是离开大兴之前,崔澈所拟,由杨坚过目。
其一是告知江南百姓,废除诵读《五教》的政令。
其二是驳斥要将江南之民前往北方的流言。
这两条自然是要阻止更多人参与叛乱。
第三条指明,此次渡江,是为平叛,不会劫掠百姓,让民众无需害怕。
至于第四条,则是针对叛军,开诚布公的告知他们,此战不纳俘虏,只有阵前起义,才能保住性命。
大战过后,将士们早已是疲惫不堪,崔澈在安排了部队轮值警戒以后,便让全军歇息。
直到午后,京口大营外擂响了集结的鼓声,将士们被惊醒,他们不明所以,但还是快速地穿戴整齐,去往营外。
走出营门便看到了让他们难以忘怀的一幕。
左侧是堆积如山的物资,右侧则是数不清的妇人、女子,她们在博陵骑卒的环伺下,惶恐不安。
营外不知何时搭建了高台,直面营门。
崔澈就站在高台上,指着物资与叛军妻女,高声道:
“这些,都是你们的战利品!今日,我将按照此战的功勋,为你等赏赐。
“只是军中不可携带妇人,分配过后,我会将这些妇人与物资尽数送往江北,暂由扬州总管府代为看管,平叛之后,你等自去领取!”
隋军将士的欢呼声却响彻天际。
崔澈一伸手,身侧的孔颖达就恭敬地将功劳簿递给了他,崔澈翻开后,大声道:
“麦铁杖!”
三千骑卒闻声,呐喊道:
“麦铁杖何在!”
麦铁杖挺起了胸膛,来到高台之下:
“末将在!”
崔澈却不看他,而是对着全军将士高声道:
“麦铁杖冒险渡江,查明敌情,立下大功,京口一战,又杀敌数人,今日我赐他罪妇两人,布十匹,米十石,你等可有异议!”
“未有异议!”
将士们回应道。
崔澈微微颔首,他低下头看着台下的麦铁杖笑道:
“莫非还要我来为你挑选!”
麦铁杖闻言,更是欣喜。
众人见是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排列领赏的先后顺序,无不悔恨。
早知道就应该奋勇争先,但凡有点姿色,哪能留到最后。
实际上,隋军平定五教之乱,就是妇人作为战利品,男丁除非阵前起义,
不然都得死。
史书上没明说是杨坚授意杨素这么干,但是考虑到杨坚那小心眼,应该是他的授意,毕竟杨素这个人其实挺爱名声的。
还有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