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不愿坐以待毙,待山陵崩后,将伸大义于天下。
“燕公若是能助汉王一臂之力,汉王愿许燕公河北五十二州,赐爵为王,子孙后代,世袭罔替!”
要不怎么说不是自己的东西,糟践起来不心疼。
杨谅许给崔澈河北之地,着实称得上是大手笔。
崔澈没有急着答应,反而疑惑道:
“方才尊使声称太子不能容下崔某,如今许以重利,使我割据河北,将来汉王若是得志,难道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王頍面对崔澈的疑问,并不慌乱,他从容道:
“不会,将来汉王与燕公必有一场大战。
“方才所言,只是汉王许诺,接下来才是王某的肺腑之言。
“燕公胸怀远志,杨广驾驭不住伱,汉王也难以使燕公称臣。
“王某此来,只是要告诉燕公,你与汉王,合则两利,分则两弊。
“燕公与汉王,有如唇齿,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燕公也是明白的。
“依王某之见,汉王又何需向燕公许诺,举事之时,燕公必然响应。
“否则汉王若败,河东为杨广所得,再召燕公入朝,燕公从是不从?
“若抗拒,燕公是要以燕地、辽东抗衡天下?
“若顺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杨广要杀燕公,只需派遣一名宦官奉来鸠酒。
“王某为燕公计,不如将来与汉王共同举兵,汉王得关中,燕公取河南,两家可成僵持之势,譬如周齐之时。
“如此,汉王不用畏惧杨广加害,燕公也无需忧虑己身。”
崔澈原以为杨谅割让河北,已经算是崽卖爷田,不曾想王頍居然提出让他与杨谅二分天下。
不等崔澈应答,房玄龄起身劝说道:
“启禀燕公,王参军所言,字字在理,大丈夫岂可仰人鼻息,将生死置于他人掌中!”
一旁的魏徵也出言附和。
在二人的苦劝之下,崔澈叹息道:
“崔某深受国恩,不敢作此非分之想,所谓二分天下,王参军就不要再提了,崔某只求事后能得汉王一封诏书,明示天下,许我世镇河北,永为藩篱。”
王頍当然不会相信崔澈真的打定主意要当大隋忠臣。
要不是沿途在燕地的种种见闻,看穿了崔澈的野心,王頍也不敢这么直白的就与崔澈共谋大事。
正如他之前所言,就算将来杨谅入主关中,与崔澈早晚还是会有一战。
但这些都是以后得事,如今崔澈与杨谅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杨广,应对杨广将来的威胁,才是当务之急。
当夜,王頍代替杨谅,与崔澈割心前血盟誓,约定彼此守望相助,结为暗盟。
王頍并没有在辽东久留,在达到目的以后,次日,他就向崔澈请辞,崔澈也没有留客,他此时正忙着布置自己离开后,辽东的权力格局。
崔澈以其子留守辽东城,由房玄龄辅佐他处理辽东军政。
其余各城,也大肆安插心腹将领,代为镇守。
临行前,崔澈叮嘱崔弃疾道:
“留守责任重大,凡事不可率性而为,你可清楚?”
崔弃疾躬身应命。
崔澈又紧握房玄龄的手,动容道:
“菩萨奴长于战阵,政务上还不够娴熟,辽东之事,便统统托付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