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文所说,三个儿子都被崔澈委以重用,但麦铁杖也不能说无欲无求。
与刘方的比较,便一直是他心里的一根刺,谁又愿意被同僚压过一头。
李世民一席话,正中麦铁杖的痒处,哪怕知道这小子是故意讨好自己,麦铁杖还是觉得身心舒畅。
毕竟说这话的人再怎么年少,但也是崔澈的小舅子,是唐国公。
李世民在天水城待了一段时间,二月初七,驿卒快马加鞭将晋阳举行了禅让大典,崔澈受诏开国的消息,第一时间送到了天水。
当天,天水城便撤下了隋字旗,付之一炬,而燕字旗则在天水城头迎风飘扬。
一同被送来的,还有崔澈下达给麦铁杖的诏书,许他临机决断,在认为时机成熟时,领陇右之军,收取张掖。
夜里,麦铁杖在府里设宴,大肆庆贺。
所庆贺者,并非是崔澈在诏书中给他加了一千户的食邑以及给麦仲才、麦孟才进爵一等,而是崔澈篡位这件事本身。
他们这些在外镇守的将领,最担心的便是晋阳发生变故,崔澈重蹈高澄、宇文护的覆辙。
真要是让愚忠于杨氏的大臣们掌权,麦铁杖等人的下场可想而知,再大的富贵,也只是镜花岁月。
如今,政权和平交接,崔澈顺利称帝,所有人的富贵都有了保障。
崔澈篡位,最高兴的或许并非是他自己,而是如麦铁杖一般,跟随他辛苦创业的元从们。
“老夫坐镇天水,不能亲临圣人的开国盛典,此生必定引以为恨!”
麦铁杖放下酒杯,感叹道。
在场的幕僚、部将纷纷劝慰,才使麦铁杖的脸上重新浮现了笑容,他对众人道:
“我的长子麦孟才,承蒙圣人厚爱,如今卸下了相州刺史一职,被调回晋阳,担任领军将军,统率禁军。
“老夫实在担心他见识短浅,不能承担重任,辜负了圣人的信任。”
话是这样说,但麦铁杖的脸上却分明流露着得意之色。
李世民虽然并没有具体职责,但他到底也是唐国公,身份尊贵,自然有份出席今晚的酒宴。
他朗声笑道:
“宿公多虑了,自古担任宿卫之人,不在于其能力,而在于其忠心。
“圣人以令郎为领军将军,便是深信他的忠诚。
“况且令郎曾在圣人身边听用,耳濡目染,多有裨益。
“又曾外放地方,担任刺史作为历练,宿公又何必担心他的阅历。
“圣人有识人之明,必是令郎能够胜任此职,才有这番安排。”
众人闻言,尽皆附和。
麦铁杖的笑容也越发灿烂,对李世民也大为改观,觉得这少年,别的不说,眼力价确实不错。
浑然不似那些嚣张跋扈,又百无一用,只知道凭借父祖的荫恩,而招摇过市的膏粱子弟。
对于李世民,也不再抱有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