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春。
乡村的教育问题,依然是老大难。
不管是大队里的小学,还是镇上的中学都一样。
身处不同的境地就会有不同的烦恼。
在义务教育的政策实行到镇中学的时候,一直以为,现在总不能还有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等原因辍学吧。
可是在入学学生数量愈来愈多的今天,辍学不念书的学生还是很多。
萨日在看见辍学学生名单之后十分的不理解,明明现在国家给你免费念书,只需要出点伙食费和学杂费就可以继续念书。
怎么辍学的学生还是这样的多。
“达来老师,你说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一直以为只要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其他的问题反而不是问题。”
达来其实也想不明白,明明已经给学生们提供了不用交学费的条件。
“是不是因为家庭情况困难,就算是连学杂费和伙食费都掏不出来。”
“也是啊,总有的人生活困难,可能真的是连伙食费都拿不出来。”
萨日喃喃,看着手里的辍学名单,心中百感交集。
贫困这件事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生活穷苦,也在于知识和精神世界的贫乏。
对于高考恢复之后头几批考上大学的她来说,读书的意义不仅仅是上学识字那么简单。
她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经过高考的拼杀,走到现在。她已经是能够用工资供养家人的“能人”。
这些辍学的孩子本来也有无限的可能,现在如今国家免除了学费的时候就应该更加勤奋地在学校为升学做准备才是。
不管是能够考上中专分配工作,即便是考上高中都有了招工的资格。
这个节骨眼上辍学实在是太过可惜。
萨日想要为这些学生做些什么。
“达来老师,我想去给这些学生做家访。”
达来也同意萨日的选择,两人在给学校报备过之后开启了家访工作。
“李二妹,这个女学生的家在新村,是离这里比较远的一家。这个学生最可惜了,之前还问我现在的成绩是不是能够考上中专,班里考第一的成绩,一定会考上的。”
萨日看着学生资料,想起来这个学生心中充满了惋惜,一个初三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选择了辍学,叫萨日心中实在不舍。
“新村是我曾经插队的地方。”
达来突然出声,把正难过的萨日吓了一跳。
“达来老师,你还是知青啊?”
“嗯。”
这个地方,达来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踏上这里的土地。
没想到,这才过了多久啊,他又回来了。
李二妹这个名字,他也不太清楚。
达来直接领着萨日到大队找套古斯。
套古斯看见来人着实有些难以置信,走出去的知青居然还会有回头的。
真是稀奇。
“书记,这次来是有事情想请您帮忙。”
套古斯将烟斗放下,达来的神情有些严肃,想来是重要的事情吧。
“你说。”
萨日赶在达来之前将来意给套古斯说了个清楚。
套古斯将放下的烟斗重新拿在手中,却迟迟没有点燃。
这件事情他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这样吧,我带你们去李二妹家里,至于其他的你们自己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