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新河村,牛耕时代早就过去了——旋耕机代替了牛拉犁。
虽说野外还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牛和驴在忙活,但那已经不算什么了,全村九成的人家都有一台这样的耕地机器。
只要填满柴油,熟练掌握操作要领,大可不必像以前一样,天还没大亮就赶着牛扛着犁早早出发。
现在一觉睡到大天亮,醒来熬上罐罐茶,慢慢吃饱喝足,再悠闲地开着机器去耕地,那效率实在是高,太阳还没晒到半坡呢,一大片地早就耕完了。
旋耕机以柴油机作为驱动力,马力大,劲头足,加上设计科学的旋转刀头,碎土能力极强,易切碎地表深层以下的根茬,耕过的地十分松软、平坦,像一大片土壤海绵,踩上去很容易一脚陷进去。
与传统农耕相比,机器作业有很多优势,省时省力,优质高效,一次作业碎土细腻,能打破犁底层、恢复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消灭部分杂草、减少病虫害、平整地表以及提高机械化作业标准等作用,被山里人广泛使用。
至此,那些牲口们终于闲下来了,以前需要耕的地大可不必操心了,能睡个好觉了。
可没享几天清福,它们就被主人卖掉了,因为没多大用处了,肚量大费粮草,唯一存在的价值,就是能积攒些粪土上肥或者晒干了烧炕,驴还能驮运点东西,牛则不行。
几年过去,村里慢慢安静了,那些牛啊驴啊再也看不到了,黄昏或者大清早,再也听不见一声高亢的驴叫了。
饮水的河塘被暴雨冲垮了,直到长满野草也没等到那些熟悉的面孔跟它正式道个别,春天里绿油油的山坡上,放牛的孩子永远迷失在遥远的回忆里了。
似乎,现代文明的冲击,让农耕时代的诸多美好记忆一下子消亡了,注定,下一代游子的乡愁里,只剩下几声单调的鸡鸣和狗叫了。
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了,如今开始搞起养殖了,但不再养那些品种极普通的牛和驴了,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改良的牛,价格不菲,或者养一群羊卖钱,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而养殖户也是少得可怜,屈指可数,自然,没有了它们的参与,记忆里的古老乡村依旧黯然失色,曾经那个熟悉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
新河村第一个买旋耕机的人是赵刚子,这和他平日爱鼓捣机器有关外,在种地的农民里头,他也是为数不多的一名高中生,读书多,思想自然比别人开放些,他是相信科学的。
当龙窑街上出现第一台旋耕机的时候,他听人们说了,说最近新出了一种能耕地的机器,外观像小型拖拉机,操作简单,犁地效率高,质量好,而且省时省力,但就是价格太贵,差不多六千块钱。
老年人一听就笑了:“六千块?小一万元呢!有那些钱还不如买六千斤粮食呢!我活老了,耕了一辈子的地,什么机器能比牛耕的地熟?跑得快倒是信呢!可跑那么快地能耕透吗?开玩笑,生地你也敢种?”
“是啊,多少辈人活过来了,牛耕种田也没饿死过一个人啊!现在的社会尽瞎折腾,今天出个这明天出个那,变着法子想骗走你口袋里的那两个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