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认生,他们很好说话的,你可以随便问问,关于种植药材的事,看村里人怎么回答你?
“只有实地调查了,亲眼看见了,亲耳听到了,你才会有个准确的判断。这半天,你光听我杨守军花里胡哨说了一大堆,是不是觉得有些虚幻?”
杨守军说完笑了,刚子摇摇头,一脸认真地说:“没有了,我相信你的。这一路下来,我也看到了村里的面貌,还有当地人的精神状况,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说明你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为了真实地写一篇调查报告,刚子还是随机问了一些村里人,关于这两年对种植药材的看法和感受。欣慰的是,他们都说:这很不错啊!比早前传统种植模式好多了。
刚子心里踏实了。他问杨守军:“咱这边本来天旱,常年降雨量少,要是遇上干旱的年份,该怎么办?”
杨守军点点头,说:“是啊,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困惑了不止一代两代人。多少年来,咱们的老祖辈都生活在这片贫瘠干旱的黄土地上,靠天吃饭,还时常挨肚子!不过,如今党的政策好了,天旱不再是咱担心的事了——将来可以灌溉啊!”
“灌溉?这山大沟深的,怎么灌溉?水源又在哪里?”刚子觉得杨书记在开玩笑。
他看出来了,一脸认真地告诉刚子:“不知道你听说了没,一期引水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基本吃水问题。将来还会搞二期工程,知道二期是干啥的吗?”
“还有二期吗?干啥的?”刚子一脸惊讶。
“还是引水工程,只不过,是专供农业灌溉的!这就新鲜了,没听说过吧?”杨书记哈哈笑了。
“还有这回事?我倒是听说了,好像还是解决民生饮水的问题,只是工程量太大,分地区一步步来,故有一期,后有二期。”刚子说。
“说得没错。吃水是吃水工程,灌溉是灌溉工程,这是两码事!”杨守军胸有成竹地说。
“哎呀,真是浅薄了,这么大的事我怎么没听说呢?井底之蛙,目光短浅了!如果将来真搞了二期灌溉工程,咱老百姓还愁过不上好日子?多少年过去,老一辈到咱这一辈,老大难就是缺水问题,这么一来,咱真有好日子过了!”刚子笑着说。
“至于未来怎样实施,什么时候实施,还不清楚。我只是听说了这件事,但愿能实施下去,这是咱老百姓连做梦都期盼的大好事啊!”
“何尝不是呢!白花花的洮河水流下来,流到干旱的田地里,禾苗有救了,何愁收成不好呢?大红日头的脸色,咱也不看了,庄稼也不怕它了!”刚子说。
“一步步来吧,这么大一个国家,处处搞民生工程,那得花多少钱啊!十几亿人口,国家也不容易,慢慢实现吧!”即便如此,杨守军的脸上,依然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转悠了一阵子,了解了一些实情,刚子脑海里收集了一些很好的素材,写一篇调查报告是没问题了。
回到家时,赵胜利竟然不在。杨守军问了女人,女人说他等不住你们来,心急便出去转去了。
刚子打了电话,才把他叫回来了。一进门,赵胜利兴奋地说:“哎呀,刚子!这事别研究了,咱干!我刚转了一圈,收获不小哇!我一个做生意的,本以为自己头脑很机灵,可在大湾村人面前一比,咱还嫩着呢!”
“咋回事?”刚子问。
“看看村里的面貌,咱们还得好好加油追赶呢!虽然精神面貌跟上去了,可物质条件还差一大截呢!”赵胜利说。
“是啊!我也感同身受。回吧,来年咱好好干一场!”刚子攥紧拳头说。
“干就完了!”赵胜利也说。
杨守军在一旁欣慰地笑了,他说:这世上的幸福,都是靠双手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