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水儿和谢碑的到来并没有打断殿内议事的进程。
而作为首席谋士的谢碑,则很快接过了在场议事的话语权。
颜水儿静静地听着秦桓与谢碑,还有其他将领文士们的讨量,眼中的赞叹越发之深,甚至很多时候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最后,她的目光又重新落在了满目沉毅与冷峻的秦桓身上。
她再一次地明白了他骨子里的统筹力,领导力,以及他在面向她之外时的杀伐果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原来,早在很早之前,秦桓的布局就已经如天罗地网般地布下。
颜水儿在认真凝神地听了半晌后,渐渐从大家的讨论中,拼凑出了秦桓的计划与谋略。
或者说,拼凑出的,是他身为大雍未来之君的野望。
第一步,他派人出京整顿改革边防军队。
山高皇帝远,从京都军到地方军再到边防军,帝王的控制力和统治力是节节削弱的,因而更容易隐瞒。
另边境异动常常,此举也是为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边境将领对于一国储君派下来帮忙却什么也‘不索要’的谋士和将领自然不会有多抗拒。
第二步,排除异己,军队开始忠于秦桓这个太子,而非帝王。
当他们开始接受太子的改革举措和人手的同时,就代表他们已经失去先机。
属下们合纵连横,从内部逐个击破。
勇武能干的将领留下,尸位素餐的直接铁镇压,情节恶劣者当场猎杀。
以铁血手腕,逐渐收拢日益扩散的兵权,隐隐对以帝王为马首是瞻的旧掌权者形成绞杀之势。
如此下去,距离秦桓收获北境所有将领与边军将士的信任与忠诚已然只有时间问题,离名正言顺的统帅之位,只有一步之遥。
将士只会追随强者,而秦桓不仅是强者,还有他身上名正言顺的、肃帝至今都未能脱下的太子之位。
一切发展到今日,已然正式确立了秦桓对边防军的实际统治。
第三步,从边防到地方,从地方到京都,架空帝王,真正彻底意义上的掌控全局。
秦桓早就在京都已经待不下去了,这是连颜水儿都深刻明白的事实。
刺杀、罢黜、冷漠、讥讽、下毒……
所有针对秦桓的手段,自除夕夜宴后,几乎都已经摆到明面上来了。
而他此番带着她南下,正式借助追查白银之事从江南转向北境,实现真正的统治。
至此,战争的号角已然吹响。
……
众人在洛阳书院后的宅邸里讨论了整整三日。
三日后,百官接风宴如期举办,秦桓携颜水儿出席。
只是这次,他们并没有乘坐轿辇出席,而是由秦桓带着颜水儿骑着高头大马,洒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