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读书的学生,大多沟通能力一般,董晓宇也不例外,不善于沟通,不能主动与人交流,人际关系很一般属于正常状态。
后来董晓宇与林宇的灵魂合而为一,一个40多岁的灵魂,又不肖主动去结交县城的同学,他自己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上,更不会去看别人的白眼。
何况大部分县城的同学骨子里也看不上农村进城的学生,除非县城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城里的孩子也会分圈子,成绩差的和成绩好的。
成绩差的城里学生更容易与农村学生在一起,可能是城里成绩差的孩子在农村学生面前找存在感,物质基础就决定了人脉关系。
不过对于即将知天命的年龄考虑这些,似乎又不太合适,能在一起读书,也是一种缘分;联谊会时间定在华夏国庆节,十月三号、四号、五号三天,地点就是县城的皖南大酒店里。
董晓宇没想到会是自己家的酒店,而且提前了三个月,老班长这个组织者也算用心,如果自己一点都表示一下,到时又怕别人说三道四,他不知道是哪位同学赞助了这个活动,在董晓宇看来,每个同学都能拿出这次聚会的费用,在酒店就三天的时间,也花不了多少钱。
何况很多同学,老家父母都在,很多人会趁这个机会,随便回家看一下自己的双亲,虽然这些年皖南江城发展的很好,他们81届的同学还是有一部分同学在外省外市定居;不过董晓宇没有特意去打听班上同学过得如何?
对这次聚会,很多混的还不错的同学,很期待,尤其得知当年的高考状元也会参加,虽然他们知道董晓宇多年前为县城一中母校捐款过1000万,但经历这么多年,有的同学从政,已经官至正厅级别,也是一方大员。
他们在整个高三被董晓宇压制的太厉害,而当时的董晓宇好像一点都在乎这个点事,虽然三十年过了,很多人依然不服气,会学习会考试也不一定混的最好,耿耿于怀的人之中自然包含汪艳丽,她当年考取的是首都第二外国语学院。
原本接到老班长的邀请电话,她在犹豫要不要去,都是过来人,很多同学聚会变成有钱有势同学炫耀自己资本的平台,很少有人真正叙三年同学之情,当然也有同学想借此机会与发展的比较好的同学发生联系。
真正单纯想参加同学联谊会的也就徐晓英,她只是想用这个机会从香港回来,看一看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当年的好姐妹,尤其她自己去香港,跟自己一起复读的女孩失了联系,她想这是一个好机会,她希望与她一起复读的女孩方明珠能参加。
当年两个人住一起,一起复读,一起承受那么大的压力,董晓英知道方明珠跟自己一样,都是考上大专,不过对方考的是会计专业,大学毕业还通过几次信件,后来随着徐晓英去了香港,联系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