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农田中,稻子疏落不齐,甚至有些地方已经长满了杂草。
这样的农田,怎么可能期待有好的收成呢?
高承轩深深叹息,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
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新的田赋制度将会在浙南崩溃。
回到驿站,高承轩思考良久,才开始起草回复李玄道的公文。
“陛下,浙南之事,果然问题重重。当地农民对于新的田赋制度,有着极大的抵触心理,甚至产生了暴动的苗头。而且由于新政策的落实不力,农田的情况也十分糟糕。”
高承轩的报告一封封地送到了李玄道的手中,每一封报告,他都仔细阅读,时而皱眉,时而思索,他知道,浙南的问题,是全大楚改革的缩影,解决了这里的问题,就是为全国的农民铺平了路。
“这是来自浙南的最新报告,陛下,”高承轩的副手李寿站在他身边,面带担忧,“新的田赋制度,的确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嗯,我看到了。”李玄道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看来,我们的改革措施,还需要再细化,再具体。你安排人,把浙南的情况详细调查一下,我要知道,他们具体面临什么问题,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李寿快步出去安排了。
李玄道坐在案前,双手握在一起,他知道,这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关乎大楚未来的大问题。
几天后,浙南的详细调查报告到达。
李玄道翻开报告,里面详细描述了农民们对新田赋制度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以及现在田地的疏于管理。
读完,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决定,必须亲自去浙南,看一看那里的情况,听一听那里农民的心声。
为了这个决定,他放下了手中的许多事务,开始准备行装。
他知道,这是他作为一国之君,对自己改革的负责。
到达浙南,看到的确实如报告所描述的那般糟糕。
李玄道走访了许多家庭,听了许多农民的心声。
他们对新的田赋制度的不理解,对未来的迷茫,一一都刻骨铭心。
他决定,新的田赋制度需要调整,既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也要保证国家的稳定。
他把浙南的情况写成了一封信,寄给了朝中的大臣们。
信中,他详细描述了他在浙南看到的情况,以及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