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考题,怎能选拔人才?恐怕找出的尽是一些胸无点墨,流连于市井的粗鄙之人啊!”
呵呵。
赵旉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示意赵鼎坐到身边。
“赵卿,能考到殿试的学子,你觉得会是粗人么?”
“那些个四书五经,名家典籍,他们不说倒背如流,恐怕也是滚瓜烂熟了。”
“这么多年,这么多殿试,我大宋不一样到了今天这地步?”
“我这也是别开天地,另创一家了,这叫有针对性的寻找人才而已。”
反正话已经说到这了。
就是想更改也不可能。
至于赵鼎或是其他大臣能不能理解,自己也不在乎。
动嘴的不如动手的。
理论永远赶不上实践。
从第一个时辰开始。
陆续有人交卷。
到两个时辰,全体考生全部交卷。
禁军侍卫护送考生离开皇宫。
赵旉这才命人将所有卷子都收集上来。
他也早就想好了。
自己出的这套题目,朝中那些文臣肯定是看不上眼的。
既然他们看不上眼,那审核的时候,自然就会出现纰漏。
不如自己亲自审阅。
赵鼎似乎也看出官家心思,便没在多说。
回到书房。
面对一百多张卷子,赵旉看的津津有味。
甭管字迹写的好不好看。
工不工整。
都不在审核范围内。
只要答的好,确实能有效果就可以。
连续看了二十几张。
别说,还真有那种对答如流的人。
到现在赵旉才知道,感情这些人不只是会引经据典,吟诗作对。
其中不少人,也都是各有所长。
有人擅长养殖。
有人擅长耕种。
有人擅长指点江山。
最让赵旉意外的是陆游。
别看年纪与自己相等,倒是对养殖家禽与整治贪腐有独到见解。
甚至在卷子末尾,陆游还提出了如何解决贫苦百姓吃饭问题。
就是不知道他的这些理论,到底会不会有效果。
看着还不错,倒是可以给他安排个县令做做,实际操作一下。
看看他做官,是不是真的像他作词那样龙飞凤舞。
除了陆游。
还有一个叫陈成之的。
这人选的也很对赵旉心思,是家禽养殖与治理旱灾。
其中一些对家禽养殖的见解,与后世一些科学方法很类似。
至于如何解决旱灾。
陈成之写出的答案,也非常科学。
保护植被,保护山林。
并且修建储水设施。
与后世的蓄水池大同小异。
“不错。”
赵旉点点头。
虽然陈成之历史上有些黑点,但只要能物尽其用,就可以完美避开。
一百多份试卷。
赵旉看了足足一下午。
直到二更天,才总算是从其中挑选出十几份比较满意的。
至于封官,还是要看吏部。
让他们看看,地方上哪里有缺口,就把这些人安排进去。
倒是陆游,赵旉格外关照。
第二天找到赵鼎。
让赵鼎马上去吏部,看看临安附近,哪里有县官缺口。
有官家关照,事情进展很快。
赵鼎也看出来陆游是有官家这层关系。
直接把陆游安排在了绍兴府,做了县令。
至于其他人,赵旉就没心思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