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两转。
一直到了汴河上游,西大街。
角落里不起眼的区域上,李清照指着一家孤零零的酒馆:“陛下,这就是了。”
随着进入酒馆。
唯一的伙计无比殷勤的迎接上来:
“两位客官点点什么?小店虽不比那些酒楼,可做出的东西也是一绝啊!”
随便点了几个小菜,要了两壶好酒。
李清照边喝便回忆道:
“小郎君,老身年轻时这酒馆便在了。虽味道不是当初的味道,但坐在这里,老身就觉得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
酒馆不大。
伙计就站在不远处,听到李清照提起酒馆历史,不免傲娇道:“两位客官,我们这酒馆已传承百年了!”
百年?
赵旉惊的夹菜的手直接僵在半空。
四下看了看,酒馆装修的一般,可以说是简陋。
没想到竟然有百年历史。
加上李清照说过,自己年轻时候这酒馆就在了,估计这伙计没说假话。
果然伙计的话得到李清照肯定:“确实,老身年轻时便听说了,当时还这酒馆的东家相熟呢!”
不知是不是巧合。
外出办事的东家兼掌柜的从外面进来。
刚巧又听到了李清照的话。
二人四目相对,东家微眯双眼,随即惊得嘴巴张的老大,指着李清照:“你、你可是李大娘?”
李大娘!
赵旉一脸汗然。
这宋朝称呼就是听着别扭。
明明年纪相仿,叫姐姐就成了……
李清照点点头,起身微微施礼:“许久没听到别人这么叫老身了,多年不见,二哥一向可好!”
赵旉没心思听他们在这叙旧。
只顾着吃饭。
等李清照重新坐下后,这才对赵旉说自己与这东家早就认识。
小时候随着父亲在开封居住时,父亲就喜欢到这酒馆来。
自己一直把他当做弟弟看待。
一会功夫。
东家亲自端着两盘荤菜送过来。
“大娘,今日这酒菜都算在我的账上。”
李清照也不客气,追问道:“二哥,这么多年了,家里一切可好?”
“唉!”
说到家里,老头叹着气:“娘多年前便故去了,只剩下爹爹一人,如今已八十有三了!”
嚯~
赵旉心里感叹,在宋朝活到八十多岁可不容易。
只不过在老头凑近时,一股若有若无的土腥味直入鼻孔。
等两人吃了饭,离开酒馆后。
赵旉才回头看了眼酒馆方向:“李妈妈,刚才那东家明明是开酒馆的,为何身上有一股子土腥味?”
闻言,李清照捂嘴偷笑:“小郎君,这不奇怪。他虽开设酒馆,可却不亲自掌勺。”
“此人年轻时曾供职于工部铸造司,后来开封沦陷后便再无联络了。”
“当初这酒馆是他爹爹打理,而他只是闲暇时会过来帮忙而已!”
原来如此……
走着走着,赵旉突然想起来。
现在李清照还住在皇宫。
当初在临安时,李清照可是跟自己说过,愿意来开封,但希望可以把她原来的宅子物归原主。
“李妈妈,不知您家原来的宅子在何处?”
“您不是与我说过,回到开封以后想回自己的宅子去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