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街道和胡同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起,除夕将至,一股过年的味儿越发地浓了起来。
几经波折,菜馆最后还是招到了合适的掌勺师傅。
说起来这掌勺师傅呢,相当于一个饭馆餐厅的门面。
临近年关,就像之前郑鸣和徐宣他们说的那样,其实很难招人。
梁阮说要招掌勺师傅的时候,冯康华和武大花知道这事还挺不理解的,问她:“你自己炒不就行了,还非得招人才行呐?”
梁阮无奈地说:“以后越来越忙了,我一个人在灶上也忙不过来不是?”
老舅不如舅妈能说会道,但还是觉得梁阮想法大概有点不切实际了。
特别是经历头三个来应聘的师傅后,连店里的人都对这事儿不抱希望了,梁阮不在店里的时候就指望郑云来炒菜——
然而,郑云的手艺到底是差了些火候,所以这才坚定了梁阮招掌勺师傅的决心。
越承是这群人里唯一没有出声反对梁阮的。
梁阮这下总算找到了机会,堵住躲了她有一段时间的越承,笑盈盈地开口:“越承,我本来以为你也会和他们一样,反对再招人的呢。”
越承没有说话,意思却是再明确不过。
随着店里生意越来越好,人手越来越多,很多人的心也难免变得浮躁起来。
首当其冲就是一个徐宣,他到现在每天见着梁阮还是一副灰头土脸地尴尬样呢。
惹得梁阮不止一次哭笑不得地说:“那事我真没往心里放。”
也许心思越玲珑剔透的人反而越容易钻牛角尖?
换成郑鸣就没想过这么多过。
连越承提起他都说:“憨人有憨福。”
越承最后将招人的活计交给了整天到处奔波采购的徐宣。
徐宣虽然心里一直不得劲儿,不过这事儿既然越承交给了他,徐宣也就挺上心的,也机灵得很,隔三岔五跑来问梁阮一通。
不是问:“姐您想招个什么样的人呐?”
就是问:“姐您看这掌勺师傅的待遇,咱给多少合适。”
硬生生又殷勤得自己把脸面在梁阮跟前找了回来。
最后还真给菜馆招到个手艺不错的掌勺师傅回来,不过这师傅是家里出了事,急需用钱,就是提出了需要先预支一个月工资的条件。
徐宣当时还有些犹豫,就想,这人不会是看着菜馆开出的条件这么好才坐地起价的吧?
结果带着这位四十出头的四川师傅和梁阮见了一面,在梁阮跟前露了一手之后,梁阮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师傅提出的条件。
梁阮自认没有越承那样犀利毒辣的好眼光。
也没有什么火眼金睛。
答应这师傅的条件,最终还是因为这位常师傅的手艺。
“我祖上虽然不是啥子御厨出身,但好歹嘛也是曾经给溥仪做过饭的,这手艺在我们那边我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四川人一向以吃辣,特别是麻辣出名。
然而这位四川大厨,所擅长的却不仅仅只是川菜,或者说,他做出来的川菜最为正宗。
同时,也会考虑到在北京这些地方吃辣的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多,毫不犹豫改良了某些菜的口味,令北方人也能爱上南方菜。
梁阮在尝到第一口菜时就已经双眼放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