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天的功夫,徐家公媳扒灰的事儿,一下成了整个向阳屯津津乐道的大八卦。
也的确和梁阮之前碰见那一群人时的反应一样,梁阮带了个细皮嫩肉的城里小伙子回屯的这事儿,在屯里的人眼里就跟小巫见大巫似的。
屯子里有一个算一个,这些好事的人家都忙着去看徐家的热闹。
不过那些都跟梁阮没关系。
梁阮在冯家待了一下午。
把提前买好的衣服给了姥姥姥爷,就像给她爷奶一样,还是很公平的一人一套。
鸡蛋糕和面包也留了下来,顺便把老舅和舅妈给的钱一并也给了俩老人。
又顺便,晚饭也在姥姥姥爷家解决了。
不过,俩老人都上了年纪,又是一病一伤的。
梁阮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姥姥姥爷干活,而自己心安理得地搁堂屋里坐着充大爷,于是,姥姥刚要准备去做饭的时候,就被梁阮拦住了:“姥姥您歇着,我来做吧。”
梁阮一钻进厨房,越承也不好意思再干坐着,站起来打算跟进去,却被冯家姥爷给拦住了。
“小伙子,你可是远道而来的客人呢,客人哪能进灶屋干这些粗活呢。你坐着。”
灶屋是乡下的土话,跟厨房是一个意思。
越承这句竟然理解了。
梁阮也说:“越承,你就在外面坐着,跟我姥爷说说话吧。厨房这里也用不着你。”
这个年代,不像城里很多人家已经用上了电饭锅煮饭,乡下大多还是用橧子蒸饭的。
或者有的人家,觉得白米饭吃起来贵,就用玉米面或者高粱面掺在米里,所以乡下大多又吃的是玉米饭或者高粱饭。
冯家就是吃的高粱饭。
梁阮也会做,灶上姥姥坐到了烧火的位置,梁阮就扛起了煮饭炒菜的大梁。
乡下女娃打小就做惯了这些,也没人觉得不对。
只在冯家待了小半天的越承,一向敏锐的直觉也没有失灵。
他很快看出来了冯家姥姥和姥爷对待梁阮的态度。
三句不离:“你妈在家那会儿啊,老孝顺我们了。”
这一听啊,就是对疼闺女的老夫妻。哪怕冯燕到北京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过只字片语地捎给他们,在老俩口眼里,这闺女,就还是没嫁人那会儿的孝顺闺女。
梁阮打小就是听着她姥姥姥爷嘴里的孝顺女儿的故事长大的。
以至于在去北京之前,眼里心里都充满了对母亲的向往。
可以说,梁阮一开始对母亲的所有期待和向往都来源于这一对非常偏爱闺女儿的姥姥姥爷,以为被姥姥姥爷挂在嘴边的母亲真的就是个温柔孝顺和蔼可亲的圣人。
可惜。
事实很不如人愿。
在姥姥第三次问道:“你妈在那边过得可顺心?”的时候,梁阮脸上维持着平淡地笑容打断了她,说出了实话。
“姥姥,我进城没多久,就从我爸妈家搬出来了。老舅他们难道没跟您说吗,我跟我妈关系是不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