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又过了半月有余,进入秋日,秋老虎还是很厉害,京都气氛稍微有所缓和。
也不知道是因为要过节了,还是那影响京都局势的大事已经被处理好了。
但这些大事都影响不了百姓们过节的热情,小孩子盼了一年才盼到的中秋节,街上小摊上有着他们心心念念的兔儿爷、陀螺、竹蜻蜓……拨浪鼓的咚咚声在街头街尾欢快地响着,连大人们也被小孩子的兴奋所感染,街上的热闹比之过年也不差。
云韶遥出宫去百草堂坐诊时,在马车上也看了一回京都中秋街上的热闹。
小孩子笑着闹着要玩具,家里长辈也很愿意在这热闹的日子慷慨解囊,给他们花上几文钱买一串糖葫芦,买一个小小的泥哨放在嘴里嘟嘟地吹着。
这就是最直观的人间烟火气了吧。
宫里早早就收到了裴家送来的节礼,惠妃直接让人原封不动地送到了锦安殿。
云韶遥也跟惠妃请教后认认真真准备了回礼。
按惯例宫中还要举办中秋宴,惠妃娘娘特意点名要四公主和九公主帮忙,并给两位公主分派了任务。
宫里做事情的都是老人儿了,云韶遥只要把人安排好就行,这些人也是最懂看形势的,没有人会因着她年纪小面皮薄,就胆敢到她面前撩虎须。
那些被从锦安殿打发出来的奴才们,可是至今都没一个能混到前面去的。
因此安排给她的事务,她是都能轻松料理得条理分明。
中秋前一日,宫里又得了好消息,七皇子的随从赶回来报信,说是七皇子第二日就到京都了。
得了这消息,别人倒还罢了,兰妃娘娘却是再也坐不住了,六七年了!她的逸儿可算是要回来了。
于是,向来不愿处理宫务的兰妃娘娘,竟是一反常态地主动揽起事来。
云韶遥在一边都看得目瞪口呆,这个精神活泼的兰妃娘娘,跟从前相比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一般,从前的高贵慵懒,飘逸如仙呢?
惠妃见她神情有异,笑道:“若不找点事忙着,你们兰母妃啊,现在肯定该坐立不安了。”
可不是吗,儿子这一离开身边就是六七年,从前的少小年都该长成青年了。
这还是兰妃修身养性得好,换做其他女人,早就天天盼日日念,憔悴得不像样子了。
不过云韶遥也发现,父皇的后宫似乎很是平静,不说跟其他帝王的后宫比,只说朝堂那些官员的后宅,似乎都没有如此和平相处的妻妾。
说起来,也就从前的丽贵妃在的时候,后宫的火药味重一些,现在呢,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都相安无事。
要不惠妃怎可能同兰妃一起主持后宫事务,换两个人,说不定早就斗得惊涛骇浪了。
或者,这就是父皇的用人之道?御下之道?
说来她还是挺佩服父皇的,寻常人家三妻四妾就闹得鸡犬不宁了,父皇竟能让三宫六院那么多女人融洽共处,至少保持表面上的安宁。
这个中秋宴,因着离京六七年的七皇子回京而分外热闹。
云武帝也很高兴,都是自己的儿子,怎可能不挂念。
特别是老七,自小体弱,拜了京都郊外千佛寺的得道高僧做师父,身体这才一年年好起来。
但也让他自小就养成了闲云野鹤的性子,更是在十一岁的时候就随同师傅外出云游,从此每年就只能从寥廖几封信中得知他的消息。
云武帝一度怀疑,自家这个儿子怕是在哪里落发为僧了,要不,就算云游去了不少地方,也不至于六七年不回家哪。
但老七那师父当年也说过,这孩子与皇家缘薄,特别是少年时期,若硬要留在京都,只怕于性命寿数有碍。
云武帝还能如何,只能忍痛劝说了兰妃,孩子不管去了什么地方,而已终究是他们的孩子,只要能活得好好的,他们就已是心满意足了。
不说皇家如何,京都不少人家得知消息也动了心思。
如今成年的皇子,就只有七皇子的正妃还没有定下了,兰妃位分高,且还同惠妃一起执掌后宫,七皇子往后的前途就不必说了。
于是,能参加中秋宫宴的,有这样心思的人家,都认真嘱咐自家姑娘好好打扮。
中秋宫宴一如往年般热闹,云韶遥想到去年这个时候,她们一行人还在陈州府治疫病呢,现在再想起来,仿佛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一般。
还有青黛不是好奇是景国还是宁国的月饼好吃吗,今年可不能让她留下遗憾,一定要让她吃个尽兴才好。
想到这,云韶遥眼中浮起促狭的笑,青黛却莫名脊背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