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即皇帝位。
没有方孝孺起草的诏书,朱棣也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明的新皇帝。
六月二十一日,以天子的丧葬规格下葬烧成焦尸的马皇后等人尸体,宣布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
六月二十五日,郑海奉命将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押赴刑场,在街市上对他们实行磔(zhé)刑。
磔刑是古代一种酷刑,简单理解就是肢解,与凌迟类似。
首先,刽子手用特制刀具对犯人实施割肉离骨;然后,再砍断犯人肢体;最后,再割断咽喉,割下脑袋。
宽敞的大街广场上,方孝孺等一众要犯被绑在木架上,排成一排。
与斩首略有不同,大街上没有摆放断头台,犯人身旁也没有拿着大铡刀的刀斧手。
然而,不论是斩首,还是磔刑,唯一不缺的就是围观的看客。
行刑的广场四周,围着密密麻麻的百姓,仿佛是等候分尸的乌鸦与秃鹫。
作为其中的一个监斩官,郑海身处行刑队伍中,望着四周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升起一阵悲哀。
他想起了鲁迅的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同样是对犯人进行处决,同样是密密麻麻的观众,麻木不仁的看客……
“郑指挥使,时间差不多了,该行刑了。”
白鸿飞站在一旁,提醒郑海。
要处决的犯人太多了,行刑的刽子手不够,从北镇抚司大牢的狱卒抽调了一些人手来行刑。
而黑白无常——白胖子与马常也被抽调过来行刑,而且是朱棣特意安排的。
他们被要求亲自对方孝孺、黄子澄、齐泰这几个要犯行刑。
郑海微微点头,看向一旁被绑在木架子上动弹不得的方孝孺。
“方孝孺,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郑海问方孝孺。
作为大明文人的代表,方孝孺确实令人钦佩。
他学识渊博,是当世大儒;
他忠君守节,宁死不屈,是当世的大忠臣。
然而,他是效忠的是皇帝朱允炆,而不是皇帝朱棣。
有人说方孝孺是愚忠,是一介迂腐儒生。
但郑海在心底还是挺敬佩这种人的。
毕竟,他们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像四周这些麻木的看客一般,无知且无信仰。
方孝孺微微抬头,看向郑海,一脸鄙视。
看着身旁一样被捆在木架子上的黄子澄等人,他大声吟唱道:“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yóu)。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绝命诗吟唱之后,一众犯人都流下了眼泪,哭声与咒骂声再度响起。
白胖子再度走到郑海身旁,提醒道:“大人,不能再耽搁了!这磔刑不像砍头,人要过很长的时间才死,不能再耽搁时间了。”
郑海默默点头:“嗯,那你们行刑吧。”
白胖子拿着一把锋利的小刀,划开方孝孺的衣裳,撕去那消瘦身躯上覆盖的破布,小心翼翼地切了下去……
方孝孺握着拳头,咬着牙,强忍着疼痛,发出沉闷的呻吟声。
鲜血顺着身体流了下来,一直流到地面上。
不忍去看这残忍的一幕,郑海扭头看向士兵把守的外围,却见一群观众正盯着犯人,津津有味地看着。
郑海的脑中,再次出现鲁迅的那篇《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