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熏香袅袅,与往日颇有不同。
皇帝朱棣并没有坐在宝座上批阅奏章,而是空手而立。
“朕还是藩王时,你父亲就跟朕说,‘年过四十,胡须过肚脐,即可登上大宝’,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朱棣询问身边站着的一名青年。
这名青年与太子朱高炽的年纪相仿。
他叫袁忠彻,字公达,是鸿胪寺序班。
鸿胪寺序班隶属于礼部,主要负责各种活动的吉凶仪礼等事。
袁忠彻的父亲名叫袁珙,曾经是一个相士,经道衍和尚推荐给朱棣,成为燕王府的常客。
朱棣登基后,封袁珙为太常寺丞,并赐下丰厚的赏赐。
袁珙年迈,已经很少出入朝堂与皇宫。
“禀陛下,陛下乃是龙生凤长,身长六尺,面大腰圆,一步能开三尺,可谓龙行虎步。”
袁忠彻继续解释道:“陛下当年是被年龄所困,还没有长出龙须,没有显现天子之相。
“如今,陛下胡须长达一尺八寸,真龙天子的面相才最终显现出来。
“家父,深谙相面之术,阅人无数,自然能看出陛下的天子之相。”
听着袁忠彻的解释,朱棣不时点点头。
袁珙的相面之术确实神准无比。
他不仅预言了朱棣登上皇位的事,还准确地不少朝臣的命运。
袁忠彻承袭其父袁珙的相术,相面识人也是神准无比。
当朱棣还是燕王时,宴请北平文武官员,袁忠彻就告诉朱棣,都督宋忠、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等人都是短命之人。
结果,燕王起兵,这些人就被砍头了,确实是准。
“你父亲最近身体可好?”朱棣问袁忠彻。
“多谢陛下关心!家父身体尚好,只是年纪大了,不爱走动了。”
朱棣看向袁忠彻:“朕听说,你父亲写了一本相术书籍,名为《柳庄相法》。你是否已研读?”
“回陛下,家父的大作,忠彻是第一个拜读的。”袁忠彻一脸自信,“不敢说倒背如流,但书中的精要,忠彻已经领会十之八九。”
“那朕倒是要考考你。”朱棣捋了捋长长的胡须,一双小眼睛亮晶晶的。
“陛下,要怎么考?”袁忠彻微笑着,神色从容而自信。
“朕的近侍太监郑和,你可认得?”
袁忠彻抱拳回答:“忠彻自然认得。他是道衍大师的徒弟,他师父道衍与家父是至交。臣与他见过多次,至今印象深刻。”
“哦?那你告诉朕,他的面相如何?”
袁忠彻侃侃而谈道:“郑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围,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此乃贵人相。只可惜,他是个太监,否则,必为勋贵。”
听着袁忠彻的分析,朱棣微微点头。
郑和确实长得十分英俊,与袁珙的《柳庄相法》一书中所说的贵人面目比较接近。
“朕想让他领兵,你跟朕说一说,他能否胜任?”
绕了一圈,朱棣终于转到正题上了。
袁忠彻回答道:“论才貌、智慧等各方面,在所有内侍中是最出众的,臣观察他的气质、面色极佳,一定可以胜任。”
朱棣点点头,对身边的太监昌盛道:“给朕传辅国公。”
从武英殿出来,太监昌盛穿过右顺门,正想要出午门,却遇到了郑海。
郑海刚从太子的春和宫出来,正要去找朱棣,汇报船厂造船的进度。
他跟着太监昌盛穿过右顺门,走进武英殿。
“郑海,朕想问你,下西洋的船只造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