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逝世,9月葬入未彻底完工的陵寝,定名为“孝陵”。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启用孝陵地宫,与马皇后合葬孝陵。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孝陵最终建成。
自从建文帝开始,每年对孝陵多少祭祀,固定的祭祀有三大祭、五小祭。每逢国家大事,还会额外派勋贵大臣前往孝陵祭告。
朱棣登基之后,十分重视对孝陵的祭祀,延续一年三大祭、五小祭的固定模式。
又到太祖的诞辰日,太子朱高炽与汉王朱高煦等人前往孝陵祭祀。
一队车马来到孝陵的神道前,一座由两根石柱与石牌匾构成的石牌坊拦住了去路。
只见石牌坊的石质匾额上刻着五个楷书大字:诸司官员下马。
这就是下马坊。
入孝陵,需下马,以示对太祖的尊敬。
走在最前面的一辆马车最先停下,骑马紧随马车的几名太监快速下马,匆忙赶到马车前侍奉。
马车的车帘被车夫完全掀起,在太监的搀扶下,一个身材胖硕的男子缓缓挪到到车辕边。
“哼,如此废物,还能当太子?”
马车后,一名骑马的魁梧男子一脸轻蔑,此人正是汉王朱高煦。
一个翻身,一步跨下马,朱高煦瞥了一眼前面马车旁正手忙脚乱的一众太监,冷冷一笑。
“父王,您慢点。”
皇孙朱瞻基跳下马车,伸出手,扶着太子朱高炽的一只手。
在朱瞻基与五六名太监的通力合作下,太子朱高炽终于艰难地着陆了。
一场秋雨一场凉,凉爽的天气适合出行,尤其是对一个胖子而言,更是如此。
轻轻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朱高炽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望向长长的神道,不由得又是轻轻皱眉。
神道都已经铺上石板,干净而平坦,比起泥泞的泥土不知好了多少倍。可这神道对朱高炽而言,并不是友好。
“皇兄,还等什么呢?赶紧走吧,这离享殿还远得很。”汉王朱高煦催促道。
享殿是孝陵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大殿中供奉着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神位。
朱高炽回头看向朱高煦,一脸憨憨的笑容,轻轻点头道:“皇弟说的是,我这便走。”
在太监们左右的加持下,朱高炽迈着小碎步,一点一点向前挪动。
等朱高炽走了好一会儿后,汉王朱高煦这才跟着向前走去,不一会儿便已经撵到了朱高炽屁股后面。
在神道上行走,众人按照身份高低依次出发,进退有序,不得擅自行动,更不能赶超前面的人。
汉王朱高煦排在太子朱高炽之后,而朱高煦之后是皇孙朱瞻基,再往后才是其他随行官员。
雨后的气温凉爽,朱高炽依旧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更让他头疼的是,这雨后的石板十分湿滑,他不得不更为小心翼翼。
嘶溜——
脚底一滑,朱高炽重心向前一倾,直接将左右两名搀扶的太监一带,嘭的一声闷响,摔在神道上。
汉王朱高煦嘿嘿一笑,嘲讽道:“前任失足,后人知警。”
正当朱高煦洋洋得意之时,后边有人应声道:“更有后人知警也。”
朱高煦微微皱眉,扭头看向后方,发现说那话的人是朱高炽的儿子,皇孙朱瞻基。
“皇叔,您走路可要小心些,”朱瞻基一脸正色道,“我父王摔跤了有人扶,您若是摔跤了,我可扶不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