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二年(1414年)闰九月初四。
朱棣返回北京,太子朱高炽所派遣迎接圣驾的官员使者迟到,奏书不当。
随朱棣一同返回北京的汉王朱高煦趁机进谗言:“父皇,太子监国竟如此傲慢,连父皇亲征归来都不迎接,这是大不敬!儿臣请父皇治太子的大不敬之罪。”
朱棣扫了一眼前来迎接的寥寥几人,没有太子朱高炽,也没有太子的辅臣,只有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与镇抚使庞瑛及其手下。
他双眉紧皱,一双小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心中不禁恼怒:高炽,你竟如此糊涂!那就不能怪朕了……
“皇爷爷,父王派遣的使者迎驾来迟,必有原因,请皇爷爷息怒!”
皇太孙朱瞻基不知何时已经下马,跪在地上,向朱棣求情。
“太子傲慢无礼,连派遣的使者都不来迎接圣驾,这不是明摆着吗?”汉王朱高煦骑在马上,向朱棣抱拳,“父皇,太子如此大不敬,这哪里是监国,分明是把自己当成皇帝了!”
“皇爷爷,即便您要治父皇的罪,那您也应该先调查一下……”
捏着拳头,又看了皇太孙一眼,朱棣深吸一口气:“这是太子的辅臣不称职!来人,即刻逮捕翰林院侍读黄淮等人。”
回到皇宫,朱棣当即命人拟旨,传召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
黄淮被问罪,关入大牢。
随后,司经局正字金问、洗马杨溥(pǔ)、芮(ruì)善等人先后被捕,送往北京审讯。
东宫的所有辅臣都被捕入狱,只有兵部尚书兼太子詹事金忠是靖难功勋旧臣,免于逮捕。
“金忠,朕相信你,你帮朕秘密调查太子,”朱棣看着金忠,“除了金问,到底还有谁参与太子不轨之事?”
金忠跪在地上,启奏:“陛下,切勿听信小人的谗言,太子殿下是清白的……”
“大胆!”朱棣勃然大怒。
金忠跪伏在地,老泪纵横。
打量着跪在地上哭泣的金忠,朱棣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
他知道,金忠为人实诚、心思缜密、办事牢靠。靖难以来,金忠多次献计献策,对他推心置腹,十分忠心,是一位忠实可靠的功勋旧臣。
“朕听闻,京中有传太子行不轨之事……”
“绝无此事!”金忠抬起头,望向皇帝。
朱棣盯着金忠,一脸严肃:“你还没调查就搪塞朕,岂不是故意偏袒太子?”
“陛下,绝无此事,不用调查,臣敢担保……”
“金忠!”朱棣怒目直视,“你拿什么担保?”
“陛下,太子忠孝仁义,绝无不轨之事,臣愿以连坐之罪担保太子。”
金忠摘下头上的冠冕,放在地上,向皇帝磕头。
朱棣不置可否,命人送金忠离开。
金忠离开后,朱棣又传召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入宫。
金忠与杨士奇都是朱棣安排给太子监国的辅佐大臣。
听了金忠的话,朱棣派人从监狱提出杨士奇,召入宫中。
“士奇,朕问你,太子监国时可做过什么错事?”
朱棣死死盯着杨士奇的眼睛,要是杨士奇有任何隐瞒,必然躲不过他的眼睛。
杨士奇叩首行礼,不卑不亢地回答:“太子殿下与以往一样仁孝,如果做错什么事情,那都是臣等的过错。”
“嗯,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棣稍稍平缓,命人释放了杨士奇。
杨士奇得以出狱,但行在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不断呈上奏章,弹劾杨士奇。
他们认为,杨士奇也是太子的辅臣,既然东宫的臣属都获罪,不能单独宽宥杨士奇。
朱棣不得已,只好命锦衣卫抓拿杨士奇,不过,没过多久后,又赦免了杨士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