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采访
4号晚上两人回到SH。
5号,公募私募的各种排行榜出来了。善水投资的四只产品,一号和二号雄踞所有基金收益排行榜第一和第二,三号和四号两只产品也是在收益率排行榜第四和第五。排第三的是一家不知名的新公司,没人知道是什么来头。
一个公司仅有的四只产品全部排进前五,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整个行业已经炸锅了,都在到处打听这家公司什么来头,这两个基金经理又是哪路神仙。
李旭尧和蒋萌萌在行业里还算是纯粹的新人,在SH又没有什么私募圈子,和游资也没打交道。要是硬要说和投资圈有什么联系,那就是中信的王总了。
5号下午,已经有人找上了王总,想要通过他来达到和李旭尧见上一面的目的。
李旭尧这时候已经可以算是私募大佬了,王总需要看他的脸色办事。
在通过风后,李旭尧答应通过中信这个合作伙伴的平台,接受几家媒体的访谈。
访谈时间定在8号的上午。至于访谈地点定在了中信SH分公司的会议室,因为王总说这次人有点多。
随后两天,李旭尧和蒋萌萌就忙着准备访谈的内容,几个人忙活一整天,由楚湘竹做了个PPT,然后讨论,修改,润色。
几个人也好奇,还有什么是楚湘竹不会的。
她很诚恳地说道:“炒股就不会。”
8号一早,李旭尧和蒋萌萌两个人去了中信,王总亲自迎接,带着两人到了会议室,财经媒体的一众记者已经到位。
王总悄悄说:“里面还有几个私募和公募的人,来刺探情报来了。”
李旭尧倒是不介意:“没所谓,反正现在已经是这样了,股市里已经发生的事情他们也都知道,将来发生的事情,我也不方便预测。”
李旭尧先是用十分钟,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史,人员配置,几只产品的净值,配置行业。
简短介绍后,访谈开始自由提问环节。
“李总,请问您的公司刚成立不到半年,是如何做到这么突出的业绩的呢?”
“一半是运气,另一半也是运气。”
“哈哈,李总说笑了,光靠运气可做不到这么突出的业绩。”
“我相信大家已经很确定一件事了,那就是牛市已经到来了。券商行情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牛市,已经有很多股评家看到一万点了。我说的运气就是这个牛市。我是骑在牛身上,做出的业绩稍微好了那么一点,也是因为我骑在牛头上,抓住了牛耳朵。”
“李总说的好,是不是在暗示我们,您已经是私募圈的‘执牛耳’者?”
“我并没有这个意思,我想表达的只是说我恰好抓住了券商这一波行情,这就是我说的另一半的运气。”
“抱歉,是我错误解读了。”
“李总,善水投资除了券商行情,还做了什么板块呢?”
“还有中韩自贸区和一带一路。主要是在这两个概念板块里面挖掘。这两个概念相对比较新,在牛市里,这些新东西能够率先动起来,也算是上了一层保险。”
“李总,贵公司产品的收益曲线几乎每天都在增长,有时候甚至一天增长八九个点。您是做的哪一种打法?”
“是这样的,我个人呢在这之前,是做了一段时间的职业股民。之前一直是做的超短线。我的打法就比较激进。以前资金少的时候,可以全仓做一只股票。现在资金量大了,单单一只票就没法操作了,那么我就做整个板块,将资金分散到板块里的各个票里。”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李总您做的是游资的快进快出模式?”
“嗯,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一样。游资可能只是做一整段行情的特定阶段。他们很少从头参与到尾。我就是尽量去吃完一段主升浪,在出现明确的卖出信号前,我是会一直待在里面。”
“那可以理解为,您的方法是介于庄家和游资之间?既像游资那样快进快出,又要吃到庄家那样的主升浪?”
“可以这么理解。”
“那么您对未来的股市有什么展望吗?或者说您看好哪个板块?”
“这样,2013年呢是创业板大涨的一年,指数翻了一倍多。2014年是大盘股的一年,虽然上半年表现平平,但后面五个月,涨了接近60%。我现在认为后面几个月的行情应该由两个板块共同主导,前面三个月是创业板,后面三个月是大盘股。毕竟是牛市嘛。”
“那剩下的六个月呢?”
“后面太久的事情我不好说。我也看不到那么久的未来,我只关注当下,还有短暂的未来。”
“关注当下,和短暂的未来。说得好啊李总!”
“李总,听说您和中信的合作起源于私募大赛,您在这个大赛中也是获得了第一名,是这样吗?”
“是这样。这里还要感谢一下王总给我一个机会。王总当时愿意给我这个行业的新人一个机会,是需要一定魄力的。再次感谢!”
“李总,您和王总也算是互相成就了。我冒昧地问一下,您和中信的下一步合作有计划吗?”
“截止目前,我们公司和中信的合作就是善水三号和善水四号这两只产品。目前没有发行新产品的计划。”
“李总,这两只产品什么时候能够放开申购呢?”
“抱歉啊,由于我们公司能力有限,人员配置也很欠缺,所以不太适合太大规模的产品。所以在这次分红后,我们并不打算放开申购。”
“啊?那岂不是我们想买您的产品都没机会买了?”
“暂时是这样,抱歉。具体的还要走一步看一步,我也说了嘛,未来无法预测。”
“也就是说,还是有机会发行新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