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洪武北巡,太子布局(求订阅)
若是后世之人在这里,便会果断指出此乃漂亮国最为擅长运用的“长臂管辖”方案。
这就是意味着,以后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你的行为与大明有最低联系,大明就能够制裁你。
许多国家并为意识到这隐藏的一点,又因为对于大明货物的需求趋之若鹜,在接受这个要求时并没有多少犹豫。
在这些海外诸国看来,倭国和大明之间完全是天差地远,尤其是如今的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国内动荡不堪。
若是要在倭国和大明之间做一个选择,这些国家想都不用想只能选大明。
安南王陈曔将大明那边的意思述说一遍后,大伙儿也十分识趣,不再提出异议。
大明那边的确霸道了一点,可人家有制定规则的实力,我们这帮官老爷还指望着从大明进货来发家致富呢!
这些人在确定明人真会没收甚至击沉前往倭国的商船后,也只能乖乖接受这个霸道的条例。
而此刻的陈曔,满脑子想着是如何吞并占城,让安南成为中南半岛上独一无二的霸主,从未想过打建立水师去探索海洋之外的世界。
“退朝!”他一挥手,将众人挥退后,满脑子想着是如何利用好与大明之间的关系。
……
时间很快走到了洪武八年,皇长孙朱雄英也平安地长到了一周岁。
同时为了让太子朱标一脉尽快开枝散叶,朝廷上下也已经开始准备纳太子嫔的事宜。
不过此事不需要朱标本人太过操心,他除了偶尔出宫几趟,大多数时间在坤宁宫陪着老朱、马皇后,逗弄着儿子,享受着天伦之乐。
与原时空一样,在皇长孙朱雄英长到了周岁之后,爱孙心切的老朱和马皇后就直接将这位皇长孙抱去了坤宁宫亲自抚养。
即使作为亲妈的常玉燕,想见自己儿子也只能去坤宁宫。
当然,皇帝皇后疼爱皇长孙,她这个当妈的高兴都来不及,哪会有丝毫不满的地方。
常玉燕本想拉着朱标继续造人,则被朱标以“身体健康”为由义正言辞地婉拒了。
朱标是真不敢冒险了,他也害怕历史重演。
原时空的太子妃,就是因为生育太过频繁才英年早逝的。
反正第一胎是皇孙,而且活泼健康,就没必要急着去拼第二胎了。
哪怕刘伯温的女儿将来连生几个皇孙,也绝不可能对朱雄英的地位构成危险。
也是这一年,朱标将正式开始监国。
在朱元璋宣布朱标开始监国后,又立即颁布了一道令人颇为意外的旨意:朕要北巡!
老朱这是准备让朱标正式独挡一面,看他能否胜任。
不过在他提出北巡后,有不少官员提出劝谏,希望老朱先暂缓北巡一段时日,好让地方有所准备,却被这位杀伐果断的洪武皇帝给反驳了回去。
“咱北巡,只是为了解北方的民生状况,又不是大费周章要搞什么游山玩水,还准备个啥子!”
朱元璋可不是后世满清的乾隆老儿,搞个南巡要声势浩大,弄得天下皆知,不知铺张浪费了多少钱财,让多少百姓哀声哉道。
北巡,其实是朱元璋早已经定下的计划,直到如今太子朱标展现出足够能力,并开始监国之后,他才付诸于行动。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科举考试的成绩极为不满,于是干脆取消了科举,直到如今都没有恢复。
他不满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南方和北方考生录取的比例相差太大了。
身为开国雄主,老朱的目光是挺长远的。
选官吏,并不一定要选考试成绩最好,或者文章写得最好之人,而是选择最为合适,对于地方情况最为了解的。
老朱很清楚自己是整个大明的皇帝,而非南方人的皇帝或者北方人的皇帝。
因为自唐以后,中原大地上南北两个地方长久分裂,尤其是北方胡华严重,长此以往之下对国家,对社会都是不稳定的因素。
即使如今南北归于一统,但两地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
当年科举结果,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朱元璋特意将朱标叫到了跟前,说道:“标儿,咱不能只窝在宫里听手下的汇报,必须亲自去看看。哼哼,如果只呆在宫里,就算是敌军打到了皇城外,底下人还是会说形势一片大好!”
朱标闻言,也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在后世的靖难之役时,建文帝一开始听到的军情是不是都是捷报,直到燕军过了长江,他才恍然大悟,朕原来一直被底下人所蒙蔽,下面的人一直把我这个皇帝当傻子糊弄了。
“父皇,南北差异巨大,何况分开了这么久,想必只有等到父皇亲自去考察后才能找出合适的治理之策。”朱标缓缓而道。
“嗯,咱也是这么想的。”朱元璋点点头道,“如今国都位于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也皆汇聚于南方,南北差距变得日渐悬殊,长此以往,绝非幸事!”
“毕竟我大明非割据一方偏居一隅的南方小朝,当有穰阔四海八荒之象,所以岂能弃北不顾?”
朱标听后,在心中也对老爹赞叹不已。
一个草芥里杀出来的布衣天子,即使是这个时代的土着,也不能对其的眼光和战略产生怀疑。
“父皇所言甚是,不过是不是要趁着此次北巡,顺便观察一下辽东地区的情况。”朱标又接着道。
“辽东地区如今什么情况?”
“打成一锅粥了,不仅是前元的几股残余势力,还有高丽人也一直在觊觎辽东土地,双方你来我往,打得好不热闹。”朱标笑道。
站在这个时代的视角下,许多人看来尚未收复的辽东地区和高丽国都属于外国,并不会觉得高丽人出兵辽东,是干涉大明内政的想法。
“如果有机会,咱会留意下那边的情况。其实……”朱元璋轻叹一声,“那地方的威胁固然比不上草原,但总体实力也不弱,他们若是能被咱招降就好了。”
比如那前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是一而再,再而三想将其招降,结果一直没能如愿。
“对了,草原上的情况如何?”朱元璋又问道。
“儿臣对于草原的物资交易一直控制得很严,又派人严打走私,并从中不断挑拨北元和瓦剌部的矛盾,双方势同水火,打得可谓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