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所有王子的封地,全部没收。皇子和皇子的粮食,只能吃两次。”
“而王爷的儿子们,则不会再得到朝廷的任何优待,他们会像平民百姓那样,努力读书,考取功勋,或者为国效力,或者为国效力,或者为国效力,或者为民谋生。”
“这样的话,叶伯巨最头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方孝孺和其他几位长老都是又惊又喜。
以前是因为太大而无法摆脱,现在却是因为陛下的反其道而行之!
文武百官这才反应过来。
原来,皇帝陛下这是在耍欲擒故纵!
首先,他们会大大提高皇子们的福利,然后,他们会被剥夺领地,并且会被赐予子孙后代。
三代之后,什么都不会剩下。
这是前两代积累下来的财富。
要是前两辈都用完了,那就真的是一贫如洗了。
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
“另外,皇子的爵位,不能超过三代。除了王子之外,其他的贵族都不能世袭。”
朱元璋补充了一句。
满朝文武无不对朱元璋的豪放感到惊讶!
尤其是一些寒门子弟,更是惊喜交加。
这也就代表着,在未来,有更多的普通百姓可以得到更多的机遇!
因为什么亲王,什么郡王,什么封号,最多也就是传两世而已。
他们与普通百姓一样,都是从第三代开始的。
方孝孺立刻上前一步,道:“皇上所行之事,比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要高明!我大明,一定会因为你的这个明智决定,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前一刻还为叶伯巨叫屈,后一刻又为朱元璋大加赞赏,方孝孺脸上没有丝毫的尴尬之色,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
方孝孺熟读经书,熟读历史,知道王朝之所以没落,常常是由于社会最底层的大部分人对未来的绝望。
一个新王朝的建立,是由于它的臣民从社会各方面都有机会,普通百姓也有机会获得发展,所以它才会有蓬勃的生机。
伴随着皇帝陛下的慷慨施舍,他的领地不断扩大,皇室成员不断增多,贵族后裔们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关键职位,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关键资源。
所以,当百姓们晋升的渠道变得狭窄的时候,那个王朝就变得没落了。
朱元璋的这个政策,无疑是给了普通百姓,尤其是读书人一个天赐良机。
李隆景有些不高兴,我可是曹国公,而且还是他的二世祖。
不过,就算我的孩子是三代,那也没用!
如果我不在了,那么我的孩子就没有资格继承这个位置!
“陛下,这件事,我认为有些不对。祖先的恩赐,造福子孙后代。若不能传下荣华富贵,将来又有什么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拼死拼活呢?”
以李隆景为首,其余几个有封号的将军,还有几个文官,也纷纷响应。
“不错,曹国公说的不错。”
“殿下,皇子只能享受两世的优待,未免有些不合适。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尽情的享用,这不是助长了他们的奢侈吗?”
朱元璋看着李隆景:“李隆景,你麾下有多少士卒,才能封侯?这些战死的人,又有谁是英雄的后代?”
“他们之所以可以冲锋陷阵,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那个头衔,而是他们根本没有那个资格!”
“他们之所以冲锋陷阵,就是为了击退敌人,保护自己的家乡,赚取一些俸禄,维持生计!”
沐英连忙将李隆景拉到一边,低声道:“曹国公,不要说话,为吴王着想。”
李隆景连忙低头不再说话,实在是有些鲁莽。
吴王是大明的未来之主,他还有何惧之?
从皇帝身上丢了什么,我就从吴王身上夺什么。
就凭我李隆景效忠于吴王!
今日之事,会不会对皇帝与吴王的形象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朱元璋说道:“皇子们过得很好?咱们送出去的禄米,他们都能种出来,难道就不能留给自己的孩子吗?会不会被孙子训斥一顿?”
第三代什么都没有了,怎么能浪费呢?
一年用不完的禄米,都可以兑换成黄金,供子孙享用!
如此一来,非但没有催生奢侈的风气,而且还会催生出一种节俭的风气!
“或许,我的曾孙,曾孙,会在心中诅咒我,我,我,我,我!”
朱元璋的嗓门一下子大了起来,他大声的说:“我宁愿被儿孙们责备,也不要被世人责备!”
这一刻,朱元璋想起了三孙子所说的明朝灭亡之事,他的子嗣是何等的狼狈。
“我可以明确地说一句,想要铲除诸位诸侯的,乃是我的一位至亲,吴王便是其一!”
“这幅楹联,是吴王给我的,出自一个叫做林则徐的人之手。大家仔细听听!”
“这是:后人若是像我一样,要这些东西干嘛,太多了,反而会毁了自己的前程。”
“下联:后生可畏,存着何用,贪得无厌,贪得无厌。”
朱元璋说到这里,便不再说话,静待众位大臣的反应。
一干文臣,尤其是那些无名小卒,对朱允通的好感顿时大增。
吴王为百姓着想,为百姓着想!
你看吴王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似乎对那些普通百姓格外优待啊!
瞧瞧他看上的那个人,郑和,一个宦官,被皇上提拔到杭州,掌管船只。
他就是那个一贫如洗,连房子都盖不起的人,如今已经是军中的左侍郎。
而且,他建立的大明工学院,里面的学生,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即便有一些落第,也都是些寒门子弟。
他们在学校的时候,都会得到一些补助,成为大明工业集团的员工,薪水也会很高!
吴王这是在给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一个新的生活方式!
吴王虽然对文官恨之入骨,对读书人下手,但也不得不说,他对读书人的仁慈,的确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一刻,朱隶僵硬的内心,终于有了一丝希望。
我的老天爷,这是吴王朱允通的想法!
我的几位哥哥,尤其是驻扎在北方的那位,总算是没有再责怪我了!
所有人都会将责任推到朱允通身上!
那样的话,朱允通去北方和蒙古人战斗,就没有人会听从他的命令了。
就算我答应了他一万大军,张玉,丘福,李远,他们也不会听从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的命令!
朱允通想要铲除皇族,这对他几个叔叔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打击!
宁王,谷王,辽王,其他塞王,都会对自己言听计从,绝对不会有任何派兵的想法!
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等着看朱允通出丑!
没有诸位国王的支持,朱允通连长城都不会踏出,更别说进入大草原了!
到那时,那些靼鞑人还是活蹦乱跳的!
朱允通只能悻悻然回到了应天界!
不但要削藩封地,连王侯也要废掉!
虽然为了给大臣们增加福利,拉拢了许多大臣,可他们毕竟是草根,没有任何权势!
可是朱允通居然敢招惹皇子,招惹权势滔天的大人物!
皇子执掌军权,封号者,以武将居多,还有一些文臣居多,凡是封号者,无一不是权势滔天之辈!
朱允通可是把整个大明最有权势的一批人给惹毛了!
到时,朱允通想要再往前走,就难了!
哪怕他是皇帝陛下钦定的太子,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将他从宝座上拉下来。
朱允通,你这是自寻死路啊!
既然你要找麻烦,那我朱隶就成全你!
朱隶当即上前一步,说道:“父亲,想不到这吴王竟然有这等心胸,孩儿惭愧!”
“朕觉得,削藩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能太快。可以派一名德高望重的人前往北方,向诸国国王说明利弊,说明道理。”
“若是强行执行,只怕会让塞王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