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五个步兵大队里,两个来自11联队的步兵大队因为八路引爆了黄弹,扎扎实实吸了点毒气,战斗力堪忧。
其中第三大队大队长现在都成蛮僧了,靠听说指挥战斗。
本以为终于要发生一场正常的战斗,没想到丁伟尝到了甜头,故技重施。
这次,双方彻底扭打到了一起。
坂原身边只剩下两个小队,丁伟零零散散至少有12个小时在找自己的指挥部到底在哪里。
这种后来被冈村宁次称为“泥泞战术”的打法,在这里大获成功。
以暴雨般的打击密度、力度开场。将纵队对师团的战斗,强行拉成4万精锐八路散步对抗2万八千余精锐鬼子的混战。
暴雨、泥泞倒是都十分形象。
战斗多以连、排对小队、小分队的形式进行。
谁都别想体系作战,就是硬碰硬,玩命打。
只有一个核心前提,双方的单兵素质、战斗意志不能差距太大。
...
战斗开始最初的6个小时,鬼子勉强还能保持一些体系,而八路过于分散,所以一开始的吃亏的。
这时间二纵战损达到11%,而鬼子在7%左右。不过也就是在这时间内完成了对重点目标的袭击。
12小时,彻底进入混战。双方以每六小时至少4%的减员进行殊死决斗。
36小时,双方人数上的差距,终于开始起了作用。
此时,二纵战损达到27%,鬼子也在30%左右。此时,虽然二纵付出了更大的战损(基数大),但是已经将鬼子的精锐消耗得差不多。
这就是质变!
也就是到这里开始,二纵战损终于得到有效控制。
这样的战损,盎撒军工复合体已经允许投降了。
而对这两支部队来说,这就是还可以战损,扛得住,士气不减反增。
鬼子:钢军的荣耀不容置疑,需要生命来守护!
二纵:干掉这个狗屁五师团,老子就是钢军。
48小时,二纵战损来到34%,而五师团已经达到50%的危险界限,现在不仅仅是精锐步兵被耗干了那么简单。
而外围支援部队的快速介入,也成功的让这场“单挑”无人打扰。
拿枪的不少都是传令兵,医疗兵,观察兵。
没有什么刻意集中数倍的兵力优势,就是正常交战,第五师团的鬼子发现对面的那股八路人也不比自己多多少。
但是就是打不过了。
77个小时后,也就是三天多一点,钢军战损超过了90%。
坂原征四郎失踪,但是可以肯定没死(死了有加成)
最后剩下的最高军官是一个以战场生存着称的师团少将参谋(不带长),在第6师团的接应下,勉强撤出战斗。
鬼子能凑出来的最大的成建制部队,是中队。
二纵也没多舒服,投入战斗的4万余人,损失超过1万八千人。一大半是在前36个小时牺牲的。
可以简单的介绍成,两万换三万。
外围的战斗还在持续,而袁飞却要求空军冒着被击落的风险,也要送记者、印刷机进来,记录这一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