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鬼子的前锋到达阵地附近时,他们不明白,能让他们统帅近百万大军的司令官冈村宁次连下23道加急命令,甚至亲自到前线坐镇的敌人。
难道就是一片积雪吗?
还是他们全都被掩埋在了积雪之下,不,号手还在外面。
“嘟嘟嘟嘟嘟~”
当第一声冲锋号响起,似乎只有些许积雪松动了一番。
可很快,就在这声号声的两侧,更多的冲锋号响起。
“嘟嘟嘟嘟~”
“嘟嘟嘟嘟~”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冲锋的号角,从走廊东面渤海之滨蔓延到西侧辽西山脉,绵延十数里,百号起鸣。
在这红色曳光弹的照耀下,如无风起浪一般。
忽见雪崩平地起,十万大军齐冲锋。
“杀啊!”
“冲啊!”
山呼海啸般的喊杀声,似乎要冲垮一切,震停大雪。
不到两分钟,双方前队已经扭打在了一起,不说人与鬼子,就是连队和中队的距离,普遍都在20米以下。
这种距离,机枪根本架不了。
刚碰面还能打打冷枪,一旦交战,还是简单朴素的肉搏,拼刺刀。
谁都没有想到,战斗是从大规模的肉搏开始的。
虽说已经没有大刀队,但现在练习的刺刀拼杀技巧,也有当年29军“破锋刀法”的风格。
那种只攻不守的刀法!
不正好契合现在九纵只攻不守的决心吗?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
十几公里的交战线几乎都是肉搏战,袁飞的炮,开不了火,鬼子的飞机...连机棚都出不来。
九纵马上就占据了上风,悍将老张带领他的112团快速击溃了面前的一个三单位大队。
但他丝毫没有支援旁边老罗的意思,直接朝着锦州城的方向,冲了过去。
这也是布局不同带来的变化,三点攻击固然比全线突击能集中起来力量强大,可像现在这样一下子冲不过去,薄弱点又被捉住。
一边的老罗虽然不甘示弱,但也只能看着112团先走一步,他有点倒霉,撞上了主力。
一个小时快速过去,九纵已经有5个团成功击溃正面的鬼子,冲入鬼子腹地,他们的敌人也从只有正面变成了三面受敌。
这个时候,就可以架机枪了,前后都是友军,左右都是鬼子。
当然如果继续往前冲,就是四面受敌,再彪也不至于这样冲。
但是鬼子很难受啊,八路突入部是击溃正面敌人得来的,那小点地盘是实际控制的,是纯净的,架起的机枪可以放心打。
但鬼子不行,镜像复制都不行,三条主力攻击线都处在交战状态,地方不纯净,一开火就是敌我通杀。
简而言之鬼子的突出部,是不纯洁的,是在混战的,这里架不了机枪弹板都没送上去呢,估计就被砍了。
九纵的突出部,是已经结束战斗的,机枪大炮随便架。
而且本身能突破的地方,也是鬼子攻击的薄弱点。
如果在不交战的地方,比如这些突防成功的团前面架机枪,也不行。
那边继续过来肉搏就行,但是你鬼子反应过来的这几分钟,白挨好几梭子。
这个是一种战术,只不过适用场合不多。
如果是平时,机枪阵地都得是提前选好的,位置差一点没开几枪就被端了。
这奇葩的情况,估计历史上都没几次,可以借鉴的东西少,只能看鬼子前线指挥官的判断力。
一时间,鬼子真是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