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第一场考试,所采用的题目比较基础。
第一题考策论。
题目为:“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意思就是,晋武帝司马炎独断而灭吴统一天下,前秦苻坚独断而淝水之战失利亡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而称霸,燕王哙任用子之而导致燕国大乱。
一样的方法而结果不同,为什么呢?
仅是片刻,考场中便响起考生们倒吸冷气的声音。
“嘶~这道题好是困难,我竟是一丝头绪都没有!”
“苻坚是谁啊?没听说过啊!”
“卧槽,这题不是要了我的老命吗?”
“难,难入上青天!”
......
不得不说,很多贫寒学子对着这般问题十分头疼。
因为他们接触的知识层面太低,太窄!
活了十几年,二十年,他们估计连一本像样的史书都没看过。
什么司马炎,苻坚。
说真的,他们闻所未闻。
但是这能怪他们吗?他们不努力吗?
杨旭说句扎心的话。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个人的努力几乎没有很大的关系。
诚然,每隔一段时间,会有那么一两个人从底层中杀出来。
但这仅仅只是个例罢了。
更多的底层人,只能在田间劳作,只能为地主老财服务。
他们的孩子也是这般。
而那些有家世背景的人,他们的孩子一出生,便是含着金钥匙。
贫寒学子奢求的书籍,在他们眼中,再普通不过了
贫寒学子仰望的大儒,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和蔼的家庭教师罢了。
贫寒学子每天不仅仅要读书,还有大把家务,农活需要做。
而富家子弟呢?他们只需要专心学习知识,剩下的琐事根本不用他们操心。
因此,成功和家世背景的关系真的是太大了。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只能继续待在底层。
无法脱身!
因此,杨旭下令告诉考官,一道题目不要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
一定要注重考生的天赋。
看看他们答题是否有其他的角度,其他的见地?
若是能够让人眼睛一亮,一定要打高分!
并且,批改考生诗卷的时候,一张诗卷需要有三名考官进行打分。
这三名考官的性格也不能相同。
必须是一个稳重,一个激进,一个创新!
由三人共同打分,取中间值!
然后还要经过复审!
不得有丝毫马虎!
一但发现考官不称职,杨旭必严惩不贷。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考生们抓耳挠腮,有的咬着笔杆子思索,有的闭着眼睛求佛祖保佑,保佑他一定要蒙对。
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学子,下笔如有神。
答题速度非常快,脸上更是充满自信之色。
若是杨旭在场的话,一定能够认出一名下笔如有神的学子。
欧阳悟!
曾经不远千里奔赴沿海宁县,于两位同窗一起参加杨旭在宁县举办的官员选拔考试。
他的两位同窗选择留在了宁县。
而他则是在两位同窗的劝告中,参与了这次科举考试。
对于第一题,他胸有成竹。
约莫三柱香的时间,他洋洋洒洒写下两大张纸。
随即将目光看向第二道题目。
第二题考试歌赋。
题目为:《望终南余雪》
思索片刻,欧阳悟拿起毛笔,走笔游龙。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凝视片刻,欧阳悟嘴角扬起一抹笑容,随即看向第三道考题。
题目: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考的是对四书五经的理解。
考题的原文出自《论语》,这两句话是孔子在讲课的时候称赞尧,说尧这个人太伟大了,老百姓夸他都夸的没有话可说了,简直没法用文章来形容。
仅是思索片刻,欧阳悟再次抬起毛笔......
考场前端的凉亭中,杨旭坐在其中,一旁搁着杯热茶。
瞥了眼旁边的漏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时辰。
“考生们答题情况如何?”
一旁的考场工作人员连忙给杨旭汇报情况:
“回陛下,有五分之一的连第一题都没答完,约莫三分之一的考生停止在第二题,三分之二的人停在第四道题目。”
“目前,有三十多位考生答完所有题目。”
杨旭微微颔首,淡声道:
“不错。”
这时,吴总管从外面走进来,脸色阴沉冰冷。
“陛下,考场发现了合伙作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