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啊,有药了!”
“二妮子!能活!”
“太好了!有药了有药了!”
哭嚎声像歇斯底里后发泄的痛快,大家面面相觑,干起活来格外卖力。
刘基指挥人搬大蒜和蒸馏设备。
“哎哎,轻点,二狗子动作小心点,这是王二少爷花重金搞来的。摔碎了你阿英姐可饶不了你。”
“哎呀知道啦,先生您放心吧。”
朱重八挑了个保存完好,后期稍微修整一番的房间给刘基放东西,顺便给他住着。
汤和看见自家大哥连最好的地盘都让出去了,探着头往房间里看,好奇的问朱重八:“大哥他们搬得啥啊?”说着,皱起眉,抽了抽鼻子:“咋一股大蒜味儿?”
“啪。”
一巴掌呼过去。
汤和吃痛,跳起来:“大哥打咱干吗?”
朱重八挑眉,冷笑道:“搬完货了吗?搬完了再劈两担柴,没事别瞎晃悠。”
汤和梗着脖子,终究不敢大声嚷嚷,摸着隐隐作痛的脑袋,干活去了。
这边搬完东西,刘基引了胡大海和朱重八见面,胡大海虽然是泗县人,但和朱重八一见如故,两人很快称兄道弟起来,胡大海手下的人归入朱重八麾下。
虽然带来了有用的青壮劳力,但算上朱重八的兄弟们,村庄幸存的人员,加起来青壮七十五人,老人十五人,妇女二十人,幼童十六人。
足足一百二十好几口人,原先依靠着郭子兴派发的粮食熬日子,可陡然增加了数倍人,郭子兴又停了粮食供给,一时间日子艰难,难以度日,朱重八日日发愁起来。
门口刘基拿着瓷翁罐子路过,走了两步退回来,朝里面坐着的青年喊了几声,说:“见你愁眉不展,可是不知如何筹得粮食?”
朱重八苦笑道:“先生明察秋毫。”
刘基很享受朱重八拍他马屁,得意的勾起嘴角,嘴里还说:“其实有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能以解燃眉之急的办法。”
“先生请讲。”朱重八坐不住了,赶紧扫榻相迎,请刘先生进来坐。刘先生进来看了眼他那塌,摇摇头,嫌弃极了:“我还是站着吧。”
那哪儿是塌啊,就一破门板。
厚厚一层干涸的黄河泥沙覆盖面上,朱重八屁股上还有两个印子呢!
“办法呢,你写张欠条,叫你家阿英借钱借粮,日后数倍偿还。”
朱重八愣了:“这不行啊。”
刘基反问他:“如何不行?”
阿英是小富婆,没事就囤粮囤东西,郑家村村民有样学样,人人家里挖什么鬼地窖,粮食酒水都囤起来。
阿英家的地窖可大了,塞几百个朱重八完全没问题。
而且王梁兆入岭南后,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岭南的粮食,甘蔗,种子,经过协商后由郑家护卫队护送回来。
他来之前第二批接粮食的人已经出发了。
找阿英借粮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再说了你朱重八本来就是人家的心上人,写张欠条就是欠着人家的,日后对阿英不好,有负于她,刘先生拿着欠条便叫天下闻名你朱重八的大名。
“再说了,你们小两口的事儿,那能叫事儿吗?”
刘先生微微一笑,可劲忽悠,白净斯文面皮下藏着小坏心思。
嚯,朱重八脸红了,那是从头红到了脚,那颗外白内黑的芝麻馅的心肠红得发烫,眼睛不知道往哪儿放,紧张的说话都结巴:“没,没小两口呢……”
“哦~是我冒犯了。”刘基拉长了调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办法。”
“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