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今晚喝了酒,微微熏醉,上扬妩媚的狐狸眼染上一抹浅红,含笑瞧人时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风情万种。
他看着英英,在怀里掏啊掏,掏出两块鸳鸯合和如意玉佩,一分为二,一人手里塞一块。
掩嘴打了个酒嗝,嘻嘻一笑:“祝两位百年好合。”
英英将玉捏在掌心,和朱元璋对视一眼,总觉得刘先生今日有些风流倜傥的感觉。
刘基摇摇晃晃走后,英英还在和朱元璋说悄悄话。
意思是刘先生平日贼有女人缘,像个妇女之友。
朱元璋心有戚戚点点头。
后面是郑狗蛋他们,每个人带礼钱来,不论多少,不论大小,有塞金银馃子吉祥如意钱的,有塞大串铜钱的,那红包鼓鼓囊囊涨起来,差点朱元璋没接住。
“舅舅,筐儿!”
一个竹筐儿踢过来,夸啦啦,筐儿堆起来,里面满满都是钱。
“发财了啊。”
朱元璋掐了自己一把,嗷,疼,没做梦。
这两口子坐在位置上,半个晚上都在收礼钱。
原是郑家村村民想着路途遥远,不太好走,就想着先把礼钱给了。
而且大家都不差钱。
现在人人都富裕啦。
结果到了第二天……
大包小包收拾好行李的村民们面面相觑:咋回事,说好路途遥远呢?说好的不方便去呢?
合着都在背后等着偷偷行动啊。
“咳咳,咱外甥女在亳州城,许久未见,思念心切。”
骗人,你外甥女早跟夫家回定远去了。
“那啥,咱二姨婆的侄儿的表弟的媳妇的弟弟在亳州……”
话没说完,遭到村民们一致唾弃:“骗鬼!”
第三个狡辩的村民无话可说,选择坦白:“咱想去亳州城,参加阿英的喜宴。”
众人点头赞同,既然一拍即合,干脆一块结伴到亳州去。
这边花轿接了新娘,摇摇晃晃到了亳州城。
大帅府里张灯结彩,郭夫人脸上带着掩盖不住的喜色,指挥仆妇们这边挪挪椅子,那边挂个红灯笼。
前面通传,说新娘进城门了,这边便忙碌起来。
准备新娘进门的仪式。
原本有个老规矩跨火盆,郭夫人和朱元璋一致认为有点危险,既然上位者不喜欢,下位者自然不会触霉头。
花轿到门口,前面两顶绿轿子里,代表着姐妹的庄婉和长辈的郑元共同搀扶英英下轿。
打扮喜庆,临时客串喜童,实际上超龄的大号“儿童”李文忠,红着脸将橘子举起来。
按照习俗,阿英摸了下橘子,并赠予红包答谢。
这个橘子要放到晚上,由新娘亲自剥皮,意为“招来长寿”。
走向堂厅时,应该由男方家有福气的长辈搀扶新娘进入屋内。
但由于朱元璋家人丁凋零,凑不出个全福长辈,故而还是由舅舅和庄婉继续扶着走入。
喜堂上,郑太爷和郑太奶坐在左边上首,而郭夫人则代表朱元璋家的长辈,以义母的身份坐在男方长辈席位上。
如此一来,既全了小夫妻二人颜面,又光明正大替朱元璋撑腰,表示这个义子是自己认下的,与亲子无异,更加奠定朱元璋正统继承权。
婚礼上举行三叩九拜。
英英透过盖头,只看见朱元璋的靴子晃来晃去。
朱元璋的声音很紧张,透过盖头传入耳中。
“英儿,别紧张,咱在呢。”
英英想我才不紧张,紧张的是你啊。她张了张嘴唇,抬起颤抖的手,捏紧掌心的红团花。
对,咱不紧张。
朱元璋动了动嘴皮子:媳妇你不紧张怎么抖身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