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郡守府旁边开了一家书店,书店里贩卖的都是以秦篆印刷的书,经史子集都有贩卖,而且不贵,就算是普通百姓,咬咬牙也可以买上十几本。
过去,为什么知识那么珍贵?
一方面是知识垄断阶层的有意垄断,毕竟愚民比较好统治。
一方面是知识的载体基本上都是竹简,一本书需要的竹简动辄需要半车,而且都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的,想要复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现在,纸张已经基本普及开来,已经有生活优渥的人家开始拿纸张擦屁股了,纸张的普及让知识的传播性增强了百十倍不止。
以往一车的竹简可能只有几本书的知识,而现在,一车可以装成数百本书的知识。
而印刷术的诞生使得知识的传播性又增强了百十倍,将知识的价格一下子打下来了了。
当然,其中最畅销的是最基础的识字书籍,现在国人和秦人的政策已经落实,实行开来,平复了老秦人的不满。
毕竟老秦人数百年来为秦国付出的太多,那些国人如果和他们一样的待遇,确实会不忿。
实行这样的制度,国人当然会有少数不满的,当然,绝大多数都还是满意的,毕竟就算是国人的待遇也比过去韩人,赵人,魏人的待遇好的多。
只一点,现在他们能吃饱,一日三餐。
而过去的一日两餐都未必能保持。
为什么要一日两餐,这可和习俗没有半点关系,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不了一日三餐,只能一日两餐勉强维持。
对于国人来说,也有成为秦人的希望,而且希望并非很苛刻,只要遵纪守方,做一个良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基本上都可以成为秦人。
而成为秦人,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会秦篆。
这也是嬴政统一诸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
就像是‘剑’字,在诸夏中竟然有十九种写法,又互不相认,极为不便,嬴政灭了六国,就要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要统统废掉,只留秦篆‘剑’字。
不会秦篆?还想做秦人,妄想!
因此基础的识字书籍是最畅销的,其余的便是跟科举有关的书籍。
因为朝廷昭告科举之后,是写明了科举需要考试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可以在书店中找到的。
很多人自觉自己考不上科举,但一想想自己的孩子,将来说不定有机会靠科举,一咬牙,除了买基础的识字书籍,还要买上一些科举会考的内容,带回去给孩子看。
这就是秦人和国人一个明显的待遇不同,在原大秦疆域,咸阳有一个帝国图书馆,也是最大的图书馆,一个郡有一个大型图书馆,一个县有一个中型图书馆,有些乡都开始建立小型图书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