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拉病(Hendra disease,HD)是由亨德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
本病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郊区的亨德拉镇造成人和马感染而被首次发现,引起宿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和血管内皮炎症。OIE和我国农业部都将亨德拉病毒列为生物安全四级的病原体。
【病原】
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的亨尼病毒属(Henipavirus)。
病毒颗粒中心为核糖核酸与螺旋体排列的衣壳体,外包双层含脂蛋白囊膜。
基因组长约15 kb,编码6个结构蛋白:
核蛋白、磷酸化蛋白、基质蛋白、融合蛋白、糖蛋白和RNA聚合酶蛋白,其中核蛋白N基因高度保守,并高效表达,通常作为核酸特异性检测的靶基因。
对HeV的超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病毒粒子大小为38~600 nm,表面有两个长度不一的双绒毛纤突(15nm和18nm)。
病毒粒子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其感染性容易被脂质溶剂、非离子洗脱剂、甲醛和氧化作用破坏。
HeV是澳大利亚动物健康实验室用新鲜的肺样品匀浆接种Vero细胞分离到的,其在3d内使细胞产生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效应。
适宜HeV增殖的细胞较多,包括MDCK、BHK-21、RK13、LLC-MK2和MRC5。
本病毒也能在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衍生细胞内以及鸡胚内增殖。
HeV不具有神经氨酸酶活性,也不能凝集红细胞。
【流行病学】
果蝠(狐蝠)是HeV的自然宿主,感染病毒并呈血清学阳性,但并不发病。
HeV仅自然感染果蝠、人类和马匹,猫和豚鼠实验接种HeV后能引起发病。
到目前为止仅发生果蝠一马、猫一马、猫一猫、马一人之间的感染传播,马与马之间不易发生传播。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毒蝙蝠尿液、流产胎儿、生殖液和患病动物呼吸道分泌液、唾液、血液及排泄物,感染动物的尿液病毒含量最高,被认为是排毒的主要途径。
带毒蝙蝠栖息过的树木、草地及马厩是造成马感染的主要原因。被感染的人主要是从事兽医相关行业的人。
本病主要经黏膜和皮肤伤口感染,因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及饮水或密切接触到患病动物的呼吸道分泌液、血液及排泄物而感染。
本病流行的地理分布与果蝠的地理分布一致,主要分布于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南部的沿海地区,但2011年发生于南美洲的栗鼠亨德拉病是首个发生于内陆的案例。由于果蝠的飞行,亨德拉病的传播范围发展到了巴布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岛屿。
【致病机制】
HeV主要通过黏膜及受伤的皮肤侵入机体。
首先G蛋白与细胞受体ephrin-B2或ephrin-B3结合,激活F蛋白;F蛋白经过多步构象改变后形成6-螺旋结构,最终导致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基因组进入细胞。
在宿主细胞内病毒合成的磷蛋白和短小突变体V、W是Ⅰ型干扰素应答的拮抗剂,降低STAT1的磷酸化作用,阻碍工和Ⅱ型干扰素的信号通路,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病毒主要侵入呼吸系统、血管系统和脑组织,导致呼吸系统性疾病、血管炎及脑炎。
【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