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炎症介质
①炎症介质: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活性物质。
②炎症反应的整个过程均有炎症介质的参与。
1.炎症介质的种类与作用
1.1 血管活性胺:主要有组织胺和 5-羟色胺。
组织胺:
①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脱颗粒释放。
②作用:
(1)可引起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2)引起支气管、胃肠道、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支气管腺和消化道腺分泌,导致哮喘,腹泻和腹痛。
5-羟色胺:
①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血小板、肠黏膜的嗜银细胞内
(5-HT)
②当肥大细胞、血小板脱颗粒及嗜银细胞受损时,5-HT 大量释放
③作用:
(1)扩张血管,增高血管通透性
(2)具有强烈的致痛作用
→解释了炎症为什么会引起疼痛
1.2 化生四烯酸代谢产物
①化生四烯酸存在于膜磷脂内,在炎症刺激因子作用下,磷脂酶 A2激活,分解白细胞、血小板细胞膜磷脂产生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前列腺素(PG)作用:
(1)扩张微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
(2)致痛、致热(解释了炎症为什么会发热)
(3)对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
→前列腺素为趋化因子
白细胞三烯作用:
(1)增加血管通透性
(2)是一种白细胞趋化因子
(3)强烈收缩平滑肌
1.3 白细胞产物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崩解释放
1.3.1 溶酶体成分
①中性蛋白酶:降解细胞成分
酸性蛋白酶:引起组织破坏
②阳离子蛋白: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
1.3.2 活性氧
O2
2-、H2O2、OH
氧自由基引起组织损伤
1.4 细胞因子
①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产生
(1)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趋化因子家族、干扰素、淋巴毒素。
(2)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1.5 激肽系统
血浆中含有激肽原,在激肽释放酶作用下,最终产生缓激肽。
作用:
(1)扩张血管作用
(2)收缩平滑肌:引起哮喘、腹泻、腹痛
(3)致痛:产生疼痛
1.6 补体系统
①补体系统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平时以非活性状态存在,被激活后产生多种水解片段,作为一种炎症介质。
②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作用、调理素作用。
③C3a、C5a:称过敏毒素,促使肥大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组织胺。
④C3b:是一种主要的调理素。中性粒 C、巨噬细胞膜上有 C3b受体。
⑤C5b67:趋化作用,对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有强烈趋化作用。
⑥C5b6789:称攻膜复合体。在靶细胞上形成小孔,使细胞溶解,使细菌、原虫、感染细胞死亡。
1.7 凝血系统
①凝血过程中,凝血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释放纤维蛋白 A 肽和纤维蛋白 B 肽。
②纤维蛋白多肽的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对白细胞有趋化作用。
1.8 纤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