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病原真菌
凡能产生毒素、导致人和动物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的真菌,称为中毒性病原真菌。
注:即使是同一种真菌,例如黄曲霉,也不是所有菌株均能产生毒素,只有产毒菌株才有病原性。
毒素的种类
①中毒性病原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是一类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多,根据其主要中毒作用可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造血组织毒等几类。
概念:
合成生命活动必需物质的代谢过程为初生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有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糖类、脂肪类、RNA、DNA 等,这些产物称为初生代谢产物。利用初生代谢产物产生对真菌本身无明显作用的化合物,如:甙类、生物碱类、萜类、内酯类、酚类化合物等,它们称为次生代谢产物。
②许多真菌毒素往往作用两种以上的器官或系统,表现出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还包括抑制细胞的分裂或蛋白质的合成,影响核酸的复制、降低免疫应答作用等等。
病毒总论
人与动物健康体内实质性器官无细菌,但绝大多数都有病毒,只是有些不是病原。
1.概述
①什么是病毒?
②病毒是如何发现的?
③病毒有何特点?
④病毒对人类有何影响?
2.病毒的发现
①1892 年,俄国 Ivanovski 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最早植物病毒)能通过细菌滤器,定名为滤过性病原。
②1898 年,荷兰学者 Beijerinck 命名此病原体为病毒;Beijerinck 通过实验发现
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
(1)该烟草花叶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
(2)仅能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
(3)在体外无生命物质中不能生长。
③1898 年,德国细菌学家 Loeffler 和 Frosch 发现口蹄疫病毒(最早动物病毒),揭开动物病毒学篇章。
④十年后,相继发现禽流感病毒(1900)、黄热病毒(1901)、鸡痘病毒(1902)、狂犬病病毒(1903)、鸡白细胞增生病病毒(1908)、细菌病毒—噬菌体(1915、1917)等。
⑤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亚病毒。
3.病毒学的发展简史
①经验阶段
②机体水平阶段
③细胞水平阶段
④分子水平阶段→研究分子致病机理,信号调控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相当多的病毒无致病性,只是寄生)
(1)人类病毒性疾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①天花是人类消灭的第一例病毒性疾病
②狂犬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全世界每年死亡人数约 3 万人,是目前世界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类疾病。
→带病毒且处于排毒期得犬具有感染性
检测无狂犬病毒无需打疫苗,不发病就没事,发病 100%死亡。
③流感是经常发生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如 2004 年的H5N1 高致病性禽流感,2013~2014 的 H7N9。
(2)动物病毒性疾病给人类和畜牧业生产带来的危害。
①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鸡新城疫、猪瘟等OIE 法典通报疫病(List diseases)都会给畜牧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5.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极其微小。
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②没有细胞构造。
其主要成分仅为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细菌离开培养基,体内代谢还存在只是降低
→病毒一离开宿主跟死的一样,没有代谢
③每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 DNA 就是 RNA。
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严格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⑤病毒不能长大和分裂繁殖,只能由其核酸通过生物合成进行装配增值。
⑥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
→干扰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由宿主细胞产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第十七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
第二节 病毒的复制
第三节 病毒的遗传与进化
第四节 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病毒的致病机理
第一节 病毒的结构
1.病毒的结构特征
①病毒一般以病毒颗粒或病毒子的形式存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及传染性。
②病毒颗粒极其微小,测量单位用纳米(细菌微米,um),用电子显微器才观察到。
③最大的病毒为痘病毒,约 300nm,最小的圆环病毒仅 17nm。
1.1 病毒颗粒形态有多种
(1)多数为球状。
(2)少数杆状、丝状或子弹状。
(3)痘病毒为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