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集团那边的分析结果反馈,第一车的成品,只有一批的含量只达到企标合格品,其余的都是优等品。基于试产,集团对于那批合格品,按优等品作了不予折扣的处理。老伍,这是已经交货批次的化验报告单,跟我们自己单批化验的不同,他们是大批量抽查。”盛定海把集团那边传过来的质检单提给了伍永福,这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盛定海在干嘛?他把产品反馈的信息第一个告诉伍永福是什么意思?他不在会前第一时间告诉我,又是几个意思?
镇静,要镇静,一定要以‘不变应万变、敌乱我不乱’的气势,实施自己检查多次才确定应该没有什么破绽的计划。
“项总,”我不管他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大声问坐在对面主座位置的项云旭:“不知道您对P1项目组这一个月下来的试运行业绩可否满意?”
“满意,当然满意。”项云捷放下报表,习惯性地用中指敲打着桌面,马上,会议室就一片寂静,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声音:“各位也都看到了,如果对小墨的报表没什么异议的话,那就进入第二项议程。”
我知道,除了伍永福,与会的其他人员都看不太懂我的生产报表,他们只看最后的一个收率百分比,超过核定的占比,就是好的。而伍永福的报表,只有车间进出的数据,只有我全套数据的三分之一。
这得归功于薇薇,她在顶山跟木子李学做生产统计的时候,经常因为懒得去现场而叫我搜集好数据带给她登记,应付木子李的核查。久而久之,我竟悄无声息地学会了木子李的生产统计法,做出来的报表不但有原辅料和成品的进出情况,还有仓库、三废处理以及财务支付在P1项目上的各项费用。
比如劳动保护用品,都是整个公司统一发放,但P1项目可以以人数核算保护用品的实际投入。又比如已经划到隆越仓库的五金配件,也可以根据仓库的领用单,单独核算P1车间的设备损耗率......
只要不是一味地看产量和收率,只要你站在老板的角度,计算项目产品的实际成本的话,能作为生产统计的数据,其实很多很多。
“老伍,你确定你没问题了吗?”项云旭又特地问了伍永福,估计他也看到过了伍永福自己作的手抄报表。
伍永福正了正领带,红着脸说:“没有,我没有疑问。小墨的报表做得很仔细,数据也很清晰,情况也基本属实、哦,不,是原本属实。这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功劳哈。”
“是的,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功劳。”我接着伍永福的话头说:“特别是车间五个班长,日夜辛苦,才有整个月的安全生产效益。接下来的第二项,就是要根据试生产的数据,确定下大生产的考核机制,也就是定产工资以外的超产奖和效益奖。这项奖金,凡是跟P1项目组有工作关联的、比如财务、仓库和办公室,都要见者有份。但必须得有‘一荣共荣一损共损的限制’条件,要定清楚集体和个人的奖罚比例,要落实到对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两个指标的考核中去,缺一不可。”
“这个提议我赞成,”盛定海还没等我说完,就举手表决说:“所有生产一线的人员的基本工资都分作三部分,第一是固定工资,跟有没有生产量没关系,只要在上班,就都得发。第二部分是产量吨位工资,生产量足以发放固定工资的,公司可以不用发放,不足部分,还是公司补齐。第三部分就是超产和效益,也就是产量高,收率高,能耗下降节约下来的原材料成本这块的奖金。只要生产管得好,收入就相当可观。具体的奖罚占比,公司80,员工20好了。”
在顶山,木子李把生产考核这块也都是如数上交给朱小宝和盛定海的,盛定海对此能说如此轻车熟路,我并不吃惊。但我不能对他做出完全的赞同,我总得在他身上找到某个我不能认同的、也是车间一线员工所不能接受的观点。
“不,”我说:“盛总说的具体考核方式,我赞同。但奖罚比例得改一改,现在不是以前,工人工资这块还得放第一位。再说还是成本节约,他们就算不给我们节约,我们也看不出浪费在哪里了,所以,我觉得,只有拉大奖罚差距,他们才会去重视这个效益奖。如果比例太小,一个月也就几块几十块的,谁去稀罕?是不是?”
“就是,就是。”总算轮到刘宇华他们车间说话了,刘宇华按事先几个班长商量好的提议说:“成本节约这块,我们也不要跟公司五五分成,只要三七就行,车间三,公司七。至于没达到规定的收率,或是车间操作原因造成的低收率损耗,集体处罚的占比就只能是10%。当然了,这百分之十只是个意思,我们都巴不得把产量做大,把收率做高......”
刘宇华口才不错,比我第一次在会上发言要轻松的多。他不但普通话好,语速也控制的很到位,连之前根本没听说过有这种生产考核的项云旭,都竖着耳朵,像老师的乖学生一样,认真地听着刘宇华的解释。
等刘宇华说完,项云旭直接拍板说:“小项,小刘说的数据都记下了吗?就按他说的奖罚比例,纳入考核机制。”
刘宇华冲我会意一笑,我在会前交代给他的发言任务,完成地相当完美。
用事实说话,不一定有人相信,不一定没人反对。但若用确切的数据说话,就是对方不信,他也找不到反驳的依据。
这就是我从木子李那里暗地学会的说话和应对会议的技巧,无论是在若干年后的南郡,还是在如今的西昱东晟,我一直不敢像周经纬这样高调地无视着生产统计数据的存在。
“那第三项呢?”项云旭明知故问。
因为第三项议题关乎到隆越原来的用人制度,在三天前,我就P1项目的岗位定员,写了份详细的方案给他,他应该早就看过了,成不成,也就他一句话的意思。
如果不出意外,这三天项云旭都没叫上我就P1项目车间人员定岗的方案作出深谈,定有他不同于人的想法。他可能会同意我的方案,但我也可能成为他同意的一个交易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