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玉睿正在和同事聊天---
虽然淡而不忘。但是也早就被推到心的后壁去了。这可以理解成是----有选择性的失忆吧。一笑。
我主要想研究和探讨一下淡而不忘的方式。
我觉得他们不是都在记忆的冷藏箱里储存吧,而是像我们吃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之后,转化成我们的能量似的,变成我们的精神性格气质生活态度......了。
这种转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有两本书令我难忘,一本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本是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两本书很凑巧都有一点自传的性质,在那若明若暗的少年时代,真切地令我感觉到了对我的精神生活的塑造。
你看,这是我当时读过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所作的读书笔记---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
1. 同样的缺点只要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别人身上,于第斯就觉得不能容忍。
2. 亲王,请问是怎么回事?
3. 应该是一个人的各个部分,竟分配在五六个不同的人身上。乐器在一边,奏乐器的人在另一边。
4. 他安慰你的方式就像田野与森林一样。
5. 他走到哪儿都不知不觉地留下一点内心的光。
6. 他非常快活,因为肉体的劳作和精神活动在他们身上是平衡的。
7. 哎,克利斯多夫,你胸中还有多少东西,眼看你在这儿,紧靠着我,可是你将来给别人的多少宝物,都没有我的份啦……你将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还得经历怎样的危险,怎么样的难关呢……我愿意跟你在一起……可是我什么都看不见的啦。我得糊里糊涂地搁浅在半路上。
8. 你应当疏导你的精力,把它纳入正轨,你得用习惯来约束自己,按时按日地的工作……逢到精神骚动的时候……工作的习惯等于铠甲,可以使你的心灵不至于崩溃。
9. 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新的源泉。田野又开满了花,可不是上一个春天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