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会消耗元气,外伤则会流失元气。
而元气并非不可补充,每个人的元气都会随着食物的摄入,气血的充沛,而缓慢恢复。
万花医术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只要这个人还活着,只要这个人的元气没有消散。
哪怕就剩一口气,万花医术也能最大限度的激活病人的元气,让其转危为安。
等元气被激发,人体开始展现自行恢复的苗头之后,接下来就简单了。
无论是施针也好,辅以汤药也罢,这些都是后天因素,是外力。
而只有病人自身的元气稳定,才是根本。
不过离经易道的弟子也并非一门心思只修心法。
针对元气固然是离经易道立身之本,但外力也同样重要。
所以《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每个弟子必备的基础教材。
因为《黄帝内经》自成书传承以来,通过各方名家鉴定,是一本综合性极强的典籍。
不光是人与气,人与天地,人与环境,就连药理病理养生都包含在内。
除了《黄帝内经》,还有《神农本草经》。
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黄帝内经》是让弟子们给离经易道的元气医术打下基础的话。
《神农本草经》就是对外力的应用,也就是药理,利用药物辅助医治。
裴无咎没有离经易道的医治,他无法将病人的元气激发出来,所以无法修行离经易道。
但在孙思邈的要求下,裴无咎对《神农本草经》倒背如流,也学了一手好药理。
这也是为什么裴无咎会被特批拥有一处药园的原因。
扯远了,拉回正题,离经易道的修炼不止看医书,看医书只是为了给修行打下基础。
而等到医书熟读之后,才能开始学习心法,研习药理。
之前说过,练武需要找对手切磋来完善自身,医术上也是一样。
就像郑鑫之前讲的,没有哪个医者是自己读书觉得医术精通了才出来行医。
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书本上的。
不过万花谷没个月都会有医者开办课堂,这些医者或是离经易道的前辈,又或者是外来的名家。
会在万花谷中滞留几天,来办课堂,交流自己在医术上的心得。
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能来办这种课堂的人,大多都是抱着和孙思邈一样的想法。
想让天下人有药可吃,有病能医。
这样的课堂,几乎每个离经易道的弟子都会去参加。
修为低也好,刚刚入门也好,不怕听不懂,就怕听不到。
叶扉羽算是例外,在进入万花谷之前,他完全就是一个门外汉。
对于医术的了解也仅限于风寒时要喝上一碗热水,发发汗。
这还是他爹教他的,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好用。
而在孙思邈的传道下,意外将自己体内淤积的药力全都转化成了修为。
所以叶扉羽算是变相的跳过了离经易道的基础。
而这是不对的,只有心法不懂医术的人,就像你有一把绝世兵器,但却不会合理使用。
总有一天,会伤害他人,更会伤害自己。
所以哪怕叶扉羽已经有了离经易道的修为,也能感受到元气的波动,调动元气。
还是要乖乖的将医术基础打好,稳扎稳打的看医书。
刚迈入大殿,叶扉羽就看到了孙思邈已经在书案前坐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