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很好!”赵桓点头,这可算是他从邕州带出来的班底,对其自然是百分百信任。
“那这一位又该如何称呼?”赵桓又看向马东阳身后的那名年轻人。
听到赵桓点了自己的名,那名年轻人站出来道,“在下曹光信,曾在应天府刘知府下任推官,负责掌管应天府刑狱诉讼。”
“原来你曾在刘知远那儿!”
“不错陛下,当年陛下亲临应天府主持佛道辩经,在下还曾目睹过天颜,只可惜在下当时人微言轻,估计陛下是没有注意到。”
“哈哈,现在注意到也不迟!”赵桓笑道,忽然他似是想起了什么,“光......光?你和曹光义是什么关系?”
“光义是在下的堂兄。”曹光信躬身答道。
这下赵桓明白了,原来他是曹氏一脉的人,估计是韩正言和曹鼎二人商议出来的,对此赵桓没什么意见,只要能为国忠心效力,管他是何出身。
“原来你和曹光义是兄弟......”赵桓眯着眼仔细打量着两人,“话说你们俩应当知道朕和内阁要你们来邺城是干什么的吧?”
“当然知道!”马东阳正气凛然,“在下不才,愿为陛下牧守一方!”
“很好,你们二人可分好主次了?谁为这邺城主官,要是没商议出来,朕可就要替你们二人做决定了。”
一边是赵桓的旧班底,一边是大周不可忽视的曹氏一脉,若是这两人在邺城互相掣肘,那坑害的只会是邺城百姓,对于大周在此地的统治也极为不利。
不等马东阳发话,曹光信却先一步答道,“一切自然是以东阳兄为主!路上我二人也曾交谈过,东阳兄之才百倍与在下,因此在下愿担任副手,替陛下和东阳兄排忧解难!”
曹光信先一步表态倒是让赵桓没想到,本以为出身世家的他会努力为自己争取权力。不过他这一番话究竟是故作谦让还是真心实意,只能看他日后表现了。
赵桓不再计较这些,“既然你们两人已经商议出了章程,那朕也不再多言。只是想问问二位,如何才能快速让邺城百姓真心实意归附我大周?”
“自然是施以仁政!”马东阳开口道,一路上就如何治理邺城之事,他和曹光信交流了很多,胸中早已有了腹稿,“陛下伐齐之举导致齐地生灵涂炭,加之近几年齐国饱受旱涝灾害,收成锐减,百姓生活极为艰难,因此若是想让百姓真心归附我大周,臣斗胆请陛下免除齐地三年赋税!”
免税三年这个要求不算过分,毕竟经历过战火的齐地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就算收取赋税也收不来多少,反倒是盲目征税只会闹得天怒人怨,百姓与朝廷离心离德。
“这要求不算过分,朕准了。”赵桓点头,“如果只是免税,朕认为还是不能让百姓真心归附,你们二人可还有其他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