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朱棣在登基以后投桃报李,不断赋予太监更多职权。
朱高燧承认大明的太监中确实有不少人物,比如郑和,比如王耳朵,比如后来的汪直。
即便这样,朱高燧对于把国家重器交给太监管理还是有些意见的。
他之所以不肯将大通冶卖给商贾,是因为这里是最适合做兵工厂的地方!
因为他的出现,大明的火器正在朝着射速更快、火力更猛、威力更强的方向发展。
火药就是一个被打开的一个潘多拉魔盒,从最开始的炮仗,到慢慢寻求火力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能够拥有毁灭世界能力的恐怖核武器。
战争最好的方式就是双方拿着刀在战场上互砍,活下来的就是胜利者,但历史没有如果,未来也不会相信仁慈。
将大通冶改造成兵工厂是朱高燧在山西干的最后一件事,其他的煤和铁都已经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了改良,就像是种下了一粒种子,如今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开花结果。
山西的事情已经全部结束,虽小有波折可都顺利解决,也到了离开的时候。
冯道安于晋王朱济熺两人一文一武掌控着山西,两人很少会私底下接触,毕竟他们的身边有着锦衣卫的探察。
但为了给朱高燧践行,两人也难得的聚在了一起。
原本山西怨声载道遍地流民,可朱高燧来到以后,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整治就让整个山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赵王爷到山西短短时日,所做的成就是下官履任数年也拍马不及,实在是忏愧。”
冯道安这句话倒不是恭维,而是出自真心实意。
并非冯道安能力不足,而是受限于几千年来汉人惯用的经验和成法,根本想象不到问题还有这样的解法。
朱高燧不同,没有穿越之前所有耳濡目染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成为了他的优势。
“冯大人也不必妄自菲薄,世人常说苏湖之富足用天下,但未来的山西才是大明的心脏,其繁华甚至能与苏湖一较高低,相信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在南京见!”
听到朱高燧这样的话,冯道安眉宇露出三分激动,急忙躬身道谢。
“下官定不敢忘王爷栽培。”
朱高燧并不是有心想要提拔冯道安,而是他未来要做的很多事情都突破了大明律法甚至皇明祖训的约束。
这一次无论是在山西流民外迁还是煤铁的问题上,朝堂上反对的声音都很大,好在皇帝和太子爷汉王爷都站在他的立场上。至于他提过的开海,更是阻力重重,连皇帝都反对。
因此朱高燧迫切的需要一批能够拥护他的大明改革先锋,见识过山西崛起的冯道安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
晋王朱济熺也是连连挽留,西山镇的煤矿从一开始无底洞一样的大撒币,到现在已经基本维持住了日常运营。
等到铁路与沥青路铺设完,运力将会有数以十倍计的提升,哪怕是晋王都已经看到了那些黑色的煤炭正闪烁着黄金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