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宣府两面受敌,这鞑靼大军也并未在夜间攻城,而是围而不攻。
夜幕降临,朱高燧在城头巡视了一圈,原本宣府内的士卒人数就不多,如今更是各个慵懒的很,连巡夜和岗哨都在打叶子牌或者在喝酒,完全没有白天那种与人拼命的劲头。
“肖将军,这就是宣府的士兵吗?”朱高燧神情严肃。
“王爷见谅,莫说是他们,现在就连我也不知道这明知必输的仗该怎么打了。”肖达摇了摇头“明日只能尽力守了。’
“如果都是这样的想法和士气,我们也不用守了,直接现在就开门降了吧。”
“王爷您也别生气,不止是我们宣府,整个大明所有的军户都是这般,能赢的仗都不怕死,因为有军功,保不齐可以凭借军功脱了军户。至于这必输的仗,当了军户连活着都不怕,更不怕死了。”肖达也有些无奈。
“这些军户一年多少饷银?”朱高燧想着用钱来刺激一下士气。
“饷银?王爷您开玩笑了,我打了三十多年仗也没见过朝廷一文钱的饷银。”
“没有饷银?”
“只有那些募来的兵每年有两贯钱饷银,死了有五贯安家钱,我们这些军户是没有饷银的,因为陛下觉得军户依靠军屯田就能自给自足。”肖达笑了一笑,似在对上位者嘲弄。
朱高燧了解了一下大明的军户,提起军户就必须要提起高皇帝所创造的军屯。
大明初年民生凋敝,但又需要征战四方,因此只能军民合一自给自足。
将一些农户划归军户,与大军随行镇守边关,军户有两大职责,一个是种田养军,另外一个就是被征集为兵参战。
而且一旦成为军户,那么家族子弟世世代代便一直是军户,直到家族没有男丁为止。
“我记得我朝军卒六十以后可以不再服役,为何我见城头上这么多白发兵!”朱高燧又问。
“当兵的伤亡太大了,所以我们军户家庭少有安享晚年的。而且如果家中没有适龄男子从军,即便已经六七十岁依旧需要上战场,直到有一天战死沙场。
就像我原先有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战场上,所以我只能重新披挂。”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脱了军户籍,肖达自己也不会陪着以为什么都不懂的王爷巡城。
“不瞒王爷,军户是大明所有户籍中最惨的一类人,九死一生能活到四十岁都算是老天保佑了。
自己惨也就罢了,还连累儿孙,军户的儿孙也只能是军户。
洪武九年王保保掠边,宣府为了扩军十五六岁的娃娃兵都上了战场,丢下了一地尸体,我家老大就是那个时候没得。
生下了老二,想偷偷过继给南山河的一个鳏夫,被军屯官发现打了二十军棍,老二靖难时候也死了。
老二战死以后留下了一个六岁的闺女,朝廷给了三贯钱抚恤、
不要以为生个闺女就能安稳了,闺女长得可爱,伶牙俐齿,可惜进了军户的门,这辈子都算是毁了。”
“女娃也要从军?”朱高燧问道。
“她当然不用从军,但军户家生下的女儿只能许配给军户,甚至连选择权利都没有,由军屯官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