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HD,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
(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HD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
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让他们配享武庙,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廉颇、赵奢、王翦。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列七十二位名将配享武庙,其中亦包括李牧。
人物评价
总评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扼腕叹恨。
历代评价
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司马贞:“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徐钧:“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当时不受谗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王质:“李牧之在雁门,法主于守,守乃所以为战;祖逖之在河南,法主于战,战乃所以为和;羊祜之在襄阳,法主于和,和乃所以为守。是和战、守本殊涂而同归者也。”
苏洵:“洎牧以谗诛,HD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司马光:“椎牛飨壮士,拔距养奇材。虏帐方惊避,秦金已闇来。旌旗移幕府,荆棘蔓丛台。部曲依稀在,犹能话郭开。“
何去非:“昔者冒顿之灭东胡、李牧之大破匈奴者,中之以其骄也;赵奢之破秦军,周亚夫之败吴楚者,中之以其怠也。”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牧以小利委敌,而匈奴大至是也。”
刘克庄:“说客为秦谍,君王信郭开。向令名将在,兵得到丛台。”
陈元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之徒,奚分否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贤哉武安,志胜霜霰。众谓我怯,隐则难见。边复我用,计亦自善。不捕一虏,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后则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战。易若摧枯,疾如激电。终惑谗言,反袂拭面。”
胡三省:“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黄道周:“李牧良将,为赵守边。市租入幕,飨士无厌。烽火独谨,骑射习兼。边患即入,收保为先。不许浪战,战则斩焉。尽以为怯,易将火炎。战不得一,败亦失千。再请牧出,法只如前。士感愿战,然后戒严。出其不意,诱其兵添。一战破之,胆落心寒。不敢犯境,十有余年。如此功业,宜标凌烟。一不奉命,身首莫全。呜呼哀哉,为将难言。”[18]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家族世系
祖父李昙
李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后归赵为柏人侯,葬柏人(今XT市隆尧县)西。生四子:崇(李崇)、辨、昭、玑(李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自李昙开始,李氏籍贯为柏人(今XT市),李昙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共同的祖先。李昙墓位于XT市隆尧县柏人城遗址附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父亲李玑
李昙生四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玑。长子李崇迁居陇西,为陇西李氏始祖。幼子李玑即是李牧之父,居赵郡,是赵郡李氏祖先。赵郡李与陇西李同出一源,李昙是共同的祖先。
孙子李左车
李左车(ju)(生卒年不详),秦末汉初柏人(邢台隆尧)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以后,韩信曾向他求计,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李左车给后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名言,他还着有《广武君略》兵书一部。
后世纪念
HD市丛台公园境内的七贤祠中有一塑李牧的塑像,供后人纪念。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赵国名将---李牧.XT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4-20]
《史记》: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