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周朝君主篇(22)
姬嵬
周朝第三十一位君主
姬嵬(?—前426年),周朝第三十一代君主,周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与周思王之弟。
公元前441年,姬嵬杀害其兄周思王自立,在位15年。公元前426年去世,谥号考王(《帝王世纪》云“考哲王”,又作“考悊王”)。其子姬午接替即位,是为周威烈王。
本名
姬嵬
别名
周考王、周考哲王、周考悊王
所处时代
周朝——春秋
民族族群
华夏族
逝世日期
前426年
在位时间
前441年——前426年
谥号
周考王
性别
男
人物生平
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即周哀王。三个月后,二子姬叔弑兄篡位,即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又弑兄篡位,即周考王。
姬嵬弑兄篡位之后,忧前事重现,遂在即位后划王畿河南之地,封其弟揭于王城,疆域为瀍水以西、洛河以南,是为西周桓公。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公元前367年,威公卒,公子朝继立,即西周惠公,公子根遂叛。赵成侯与韩懿侯乘乱侵周,分周为二,逼周显王封公子根于巩(今HEN省巩县西南),即东周惠公。周王畿于是分裂为西周国和东周国两个小国。周王地盘越来越小。
考王姬嵬在位期间,越国日益强大,和齐国、晋国、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越王灭了滕国,开始向中原发展。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周威烈王姬午(?—前402年):是东周第20代君主,周考王之子。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洛阳。公元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此即“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本年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起点,司马光还为三家分晋一事发表长篇的感言。他死后,其子周安王姬骄即位。
本名
姬午
别名
周威烈王
所处时代
周朝——春秋
民族族群
华夏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402年
主要成就
分封三晋
谥号
威烈王
性别
男
人物生平
周威烈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封魏、赵、韩为诸侯国。[1]
魏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着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赵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按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资治通鉴》即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写起。
历史影响
姬午在位时承认赵魏韩三家分晋,政治立场上支持赵魏韩,从而间接引发田齐代姜,导致战国臣克君、父克子、兄克弟的混乱时期。
春秋末期,天子号召力已弱但仍可号令鲁、燕、宋、郑等诸侯,使齐楚不敢欺周。三家分晋后又承认田氏齐国代姜氏齐国,齐晋皆为西周开国时的重要成员。作为天子的威烈王支持三家分掉晋国,使周王室少了一座靠山,又引发了战国下克上的大潮,自此燕、楚、魏、赵、韩、齐、秦纷纷称王,不复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事。
至此,周天子彻底成为了吉祥物,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
周安王姬骄(?—前376年),姬姓,名骄,华夏族,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处不明。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
本名
姬骄
别名
周安王
所处时代
周朝——战国
民族族群
华夏族
逝世日期
前376年
在位时间
前402年—前376年
谥号
安王
性别
男
人物生平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
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
东周地图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
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安王。全谥为周元安王。
史书记载
子女
周烈王
周安王(?-前376年),多字谥为周元安王,姓姬,名骄,为周威烈王之子,中国东周第二十一代国王。安王元年是前401年。
安王十六年(前386年),周安王承认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二十六年(乙巳,前376年),姬骄病死,谥号安王。其子姬喜继位。
前任:
周威烈王
周天子
东周第21代
前402年-前376年
继任:
周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