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810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
其他措施
周宣王除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天子威信。周宣王在位时下令修建宫殿,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周宣王还效仿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
经济
周宣王时期,基于井田私有化现象的出现,从而采取了“不籍千亩”、“料民太原”等变革经济制度诸举措。
不籍千亩:“修籍”即由天子与诸侯于每年民间春耕开始前在“籍田”上举行亲耕之礼的重要制度,天子之田千亩。可周宣王即位后却采取了“不修籍于千亩”的措施,断然摒弃了“修籍”这一传统农业经济制度。当时,虢文公虽曾极力进行劝谏,但宣王不听。周宣王时“修籍”制度存在的社会前提条件即井田制度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周宣王摒弃“修籍”制度,被认为是大胆变革农业经济制度的行动。
料民太原:周宣王时,戎狄被西周军队打败,“太原”地方归西周所有。继而,西周之民逐渐逃亡到“太原”地方,并从事农耕生产。由于当时的井田已经出现了私有化现象,因此,逃离井田羁绊之“民”,在“太原”地方不再采用井田制度,而西周王朝也未能将井田制度推广到那里。周宣王前往太原“料民”,其意实际上主要是顺应时势变化,亲自查看逃亡于“太原”这一新开拓地区奴隶与“民”生产状况,核查、登记户口,以及调查他们有无承担赋税的能力等,以便改革赋税制度,进而解决西周王室财政困难,中兴西周王朝。
人物评价
司马迁《史记》:“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董仲舒:“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
桑弘羊:“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
桓谭:“昔周室衰微,夷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线,于是宣王中兴,仅得复其侵地。夫以秦始皇之强,带甲四十万,不敢窥河西,乃筑长城以分之。汉兴,高祖见围于平城。吕后时为不轨之言。文帝时匈奴大入,烽火堠骑,至雍甘泉。景、武之间,兵出数困,卒不能禽制。即与之结和亲,然后边甬得安,中国以宁。”
黄琼:“周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
徐坚《初学记》:“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惩难思理,官人以叙。山甫补阙,方叔御侮;是用中兴,恢复周宇。”
柳宗元:“伏见周宣王时称中兴,其道彰大,于后罕及,然征于《诗》大、小《雅》,其选徒出狩,则《车攻》、《吉日》;命官分土,则《嵩高》、《韩奕》、《烝人》;南征北伐,则《六月》、《采芑》;平淮夷,则《江汉》、《常武》。铿鍧炳耀,荡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与其辅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
夏原吉:“周宣王平淮夷、唐太宗擒颉利,当时文人咸形诸赋咏,以纪宏休。”
《明世宗实录》:“虽然周宣王云汉之侧身,常武之平淮,内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称盛,然乐色而忘德,失礼而晏起,不籍千亩,南国丧师,料太原,杀杜伯,以致虢公谏不听,山甫谏又不听,所以中兴之美未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