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帝都阴天有小雪。
今天是沐浴斋戒的日子,圣女姑娘们要以最大的虔诚迎接明天的圣祭,在袁紫烟的指挥下,都各自进入准备状态中。
连小白狐都被表妹抱走了。
沐浴斋戒,不只是洗澡吃素那么简单,还必须素言素行,戒绝情欲。
刘一和圣女们,今天见一面大概都不可能。
他独自凝立在西海湖畔,轻拂了一下池边的一棵巨型柳树。
这棵古柳树,在末世时也已经产生了变异,三百余年的树龄,仿佛带着千万年的沧桑。
接天连地,遮天蔽日。
西海湖是汉王府内的一个人工湖泊,占地0、7平方千米,最深处在3米左右,一般蓄水量超过150万立方米。
当初为了保持湖水的清洁,还专门从温榆河引了一条支流从这里经过。
今天的湖水,比末世前好像更清澈了一些(与前身的记忆中对比)。
水中的游鱼也大了许多。
有变异的影响?或许没有?
他也说不清楚。
这个时空帝国的华北不叫华北,叫中原;华南也不叫华南,叫岭南。
等纬度的伟大帝国,没有南北。
中原什么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缺水。
这个时空,帝国没有南水北调这个设想。但有两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极大的改变了中原地区、安西(即地球上的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带的干旱状况。
第一条叫通天河。
就是在雅努藏布江的下游,利用层层的梯级大坝,人为的把江水引向了中上游,然后再引入藏北高原,后经唐古拉山等隧道,输送到三江源一带,为黄河上游,补充了一些水量。
但江水的主体部分,再经过巴颜喀拉山和昆仑山中间的缺口,居高临下,自流到了柴达木盆地。
再从柴达木盆地这个帝国最高的盆地,河流再流向塔里木盆地。另外,再通过一些了调水工程,还将部分江水调到了弱水的上游,给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提供水源。
第二条叫明镜渠。是从贝尔加湖经蒙古高原引到中原的湖河水。
不过多数地方是暗渠。
由于这条渠的水,清如明镜,极其优质,故名明镜渠。
这个时空,没有外人“不同意”帝国建设这个工程,帝国民众也没有“贝加尔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不能一味的利用它,更需要保护他”的自觉性。
当然,这座淡水湖我们自然要保护好它,但同样也要利用好它,反哺中原大地。
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渠那么简单。
是中原地区,哺育了中华民族。
帝国数百年来,一直在致力于恢复这个华夏文明摇篮的生态环境。
对中原和蒙古高原的开发利用,都是持着合理谨慎的态度。
帝国经过百多年的努力,才修筑成功了明镜渠。
极大的缓解了中原各城饮用水的困境,也反哺了这个民族母亲之地的旱状。
汉王府的西海湖,曾经就经常使用明镜渠的水轮换。
末世后水蓝星的六倍扩张,像长江三峡大坝一样,这两条被华夏族以非凡的胆略建设而成的人工巨河,都化为了乌有。
数百年之功,毁于一旦!
好在末世后,所有的河流,从宽度到径流量都增加了五倍,湖泊也是这样。
在相同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五倍水量,自然解决了用水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扩大了的,那些被华夏人新建的城墙圈住的河湖山脉就是例外。
比如,长沙城中的岳麓山,末世后就没有什么变化。
汉王府中的西海湖也是这样。
就在他惋惜三大水利工程时,有两个人缓缓的来到了他的身边。
“我儿子一个人在看湖景,还怡然自得,若有所思。”一个慈祥女音柔声的说道,“你才二十一,就这样成熟得让妈妈心痛。”
说着轻轻的抱着他。
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来人自然是刘一(前身)的父亲母亲。这是父(母)子在末世后的第一次见面。
他也很认同这对中年夫妇。
刘父平静的说,“是这个末世,逼着我儿子长大了呀。
青出于蓝。
每天听到你叱咤风云的喜讯,为父也老怀大畅。”
刘一噗嗤一笑,“老爸,您这样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用得着‘老怀’二字来形容吗?
和我老妈这样的绝世美女站在一起,谁不说是神仙眷侣?
羡煞了天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