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讲解《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这段话讲的是与“修道”的有缘或是无缘。
修道、守道、行道,道行合一,这是人生幸福的大本大源。
所以一个人最大的福分,就是开启修道之心。
那么,开启了修道之心,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坚持下去了呢?不一定。一个人的外部世界有很多诱惑在勾引着感官。
一个人,不要说感悟和践行伟大的法则,就是安心做好手头的事也不容易,因为有很多工作以外的杂念会分心。
所以一生修道、追求圆满的人,最要注意的是,不要随便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好处、感官享受、财色名利”。
例如,那些来自外界的诱惑——房子要造得大,服饰要高档豪奢,出门带保镖,山珍海味都吃厌了,赚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
可是,就在这同时,竟还有人饿肚子吃不上饭,只好吃土,还有一些城市连清理垃圾的清洁工的工资都没钱发。
地球上是有这样的事。今天的非洲的某些地区,确实有人穷到极点,把土加水做成泥饼,放在阳光下晾干,然后当饭吃。
我小的时候也经历过没饭吃而只能吃米糠的岁月。
那么,这种愚蠢的事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这是人类的悲剧。
同是地球人,本来人类一家,天下一家,但是,某些人就是看不到这条通天的光明大道,尤其是某些很有能力、很聪明、很勤劳的人,如果只盯着自己家的钱库,就会使出全身力气和智谋,把社会上的钱财搬到自己和家人的口袋里。
而真正伟大的人物,总是把钱财运用到大众的事业和生活。
一个事实或者说确切无疑的真理,我现在要讲出来,讲给大家听,也讲给我自己听:
“绝不能用一个人拥有多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
也可以这样表达:
“衡量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只能是看这个人为人类的幸福做出了什么有益的贡献,此外没有其他标准。”
人类一家是“大道”,自私自利是“小径”。
人类的谚语说“独木不成林”。实际上,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吃的撑死,不管他人没饭饿死,这个人已经陷入私欲的地狱了,一定是每天被永远无法满足的欲火焚烧不止。
而那些尽己所能为人类做一点有益之事的人,则活在“知足的快乐”和“爱的温暖”之中。
我继续讲解《道德经》:
“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兑,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地球人讲“成败论英雄”。
或者说“盖棺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