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最后一次聊聊《道德经》。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在人类的历史上,发生过数以千计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成千上万的人被同类的人杀死,这是怎样的怨恨啊。
随着战争的结束,大规模的怨恨被时间和优秀的领导人所弥合。但是在民间还是会有一些怨恨遗留下来,一直流传下去,这也是难免的。
这些从过去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怨恨还有可能会“复燃”。
那怎么办呢?人类难道不应当永久地和平相处吗?
对待来自他人的怨恨,惟有以利他之爱去对待,才能平复怨恨之心。而自己如果对他人有怨恨之心,也要以利他之爱去对待,才能平复自己的怨恨之心。
能够这样安住自己的心意,就可以兴起和开展自身一心向善的事业,建设与人为善的美好新生活。
从远古到现在,人类的和平时期,就是以“众人的善心善举”换来的。
我在自己迄今为止的短暂的人生经历中,已经体会到——不论是大范围的还是小范围的“和平的美好生活”,都是来之不易的。
这不只是需要内心的善意,更需要刻苦耐劳地去做事,以正直的方式,绝不损人利己,绝不偷懒耍滑,而是用自己的做事成果,去真正帮助到他人的需要,才能建立与他人的和睦关系。
平凡而美好的人生,就是这样的。
所以,那些优秀的人类团队的领导人,总是先去付出自己善意的服务,去服务他人,帮助他人成长,帮助他人发挥出才干和智慧而创造社会价值。
就如同圣人孔子所说的“诲人不倦”。
不仅是主动付出,而且,并不以此去责备别人落后,并不以此要求他人给予回报。
我的理解是,之所以勇于付出而并不要求回报,那是因为坚信“善有善报”的法则必定会起作用。至于怎样起作用,以及什么时候起作用,是不用去纠结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候一到,必然要报。
善恶报应,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