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鹏带了2个百总,5个总旗、10个旗长及100多个兵士来到了铁铺,他是来验货、提刀的。
陶红也跟着来到了铁铺。
刘云龙、陆东鸣、顾明荣在枣市街铁铺门口等着包指挥使他们。
刘云龙与包可弘等人作揖致礼后,包可弘说道:“刘总,今天我们是来验货的。”
刘云龙说道:“按规矩,验货是必须的。包大人,请。”
陆东鸣把包可弘、庄翔东、陶大鹏、陶红迎进铁铺后,指着箩筐里的几千把刀,说道:“这些是士兵用的刀,你们可以随意试验。”
陶大鹏从中选了一把刀。
这把刀套在塑料套内,塑料套的外侧包着一层皮,皮套上雕刻着一匹灰狼,刀把是铁褐色,刻着几道条纹,这样使刀时不会在手中打滑。
陶大鹏把刀从皮套里拔了出来,看到刀发出银亮的光芒,透着寒气,刀面上还有花纹,他惊呼道:“戚家刀?”
包可弘、庄翔东一听,忙走上前,拿过刀,端详起来。一看果真是戚家刀,心想就凭“戚家刀”的名头,这把刀就至少值8两银子。
戚家军刀是嘉靖年间戚家军所使用的军刀。
在古代中国十八般武器当中,最常见的就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在这里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了刀在战斗中地位。
戚家军打造的军刀吸收了日本倭刀的弧形样式。日本倭刀是采用锻造打制的,通常使用软铁(即熟铁)做刀芯,外包刃钢,锻造方法非常复杂,尽管倭刀的性能很好,但其成本太高,不适合于戚家军打制大量的刀具。
戚家军刀也采用锻造方法打制,打制时对中国传统的刀具式样进行了改进,吸收了倭刀带弧形的姿态,刀身长通常在68—78厘米,刀姿从刀柄上一尺开始起弧,刀刃靠近挡手部位较宽,通常在30毫米左右,从起弧处刀身开始收窄,到了刀尖只有20毫米左右,刀体姿态流畅,在砍和削的过程中能发挥最大的杀伤效能。而由于日本人的刀法中喜欢刺,所以倭刀的刀尖一段是直的。
戚家刀的刀面分二种,一种是花纹很明显,采用西亚锻造技术,花纹形式多为“流水”、“旋焊”;一种是没有花纹的,但有细密纹理。
可惜,自戚家军在天启元年(1621年)浑河之战中全军覆没后,戚家刀的打制方法基本失传,只有在浙江的温州、义乌一带还有个别刀匠能打制戚家军刀了。
刘云龙微笑着对陶大鹏说道:“你还不试试?”
陶大鹏就把刀递给一个士兵。
士兵拿着刀来到铁铺的院子里,院子里竖着十几根木桩,木桩上包箍着铁皮。士兵拿着刀,走近木桩,然后举起刀,用力向木桩劈了下去,大刀砍断了铁皮,扎进了木桩。士兵拔出刀后,又向木桩反向砍了下去,大刀又砍断了铁皮,扎进了木桩。
庄翔东走近木桩,看到大刀扎进木桩约1.5寸。他拿起刀来,看着刀锋,竟然没卷刃。他从兵士手里接过他们自己带来的刀,朝木桩砍去,只见冒出几点火星后,木桩上的铁皮只出现了一条白色的痕迹。
包可弘看后点点头,说道:“值。”
包可弘的意思是说这把刀值6两银子。
顾明荣拿起那把兵士带来的刀,问包可弘:“这把刀可以用来试验吗?”
包可弘听后点点头。
于是顾明荣拿起这把刀朝木桩上用力一插,刀尖插入了木桩。然后,顾明荣拿起铁铺打制的戚家军刀朝木桩上的刀用力一砍,木桩上的刀应声而断。
随后,顾明荣把戚家刀插进木桩,示意另一名兵士用随身带的刀砍木桩上的戚家刀。那名兵士用力一砍,木桩上的刀没断,自己的刀刃开了一个大口子。
包可弘一看,心想铁铺打制的戚家刀,每把刀至少值10两银子,现在只卖6两,简直太便宜了。
陆东鸣又指着桌上刀套刻有红狼的刀,说道:“这是旗长用刀。”
大华公司这次打制的军刀,刀套上分别刻着灰狼、红狼、花豹、黑熊、老虎、狮子,分别用于一般士兵、旗长、总旗、百户长、千总、指挥使。
陶大鹏从中又随意选了一把,拔出刀后,看到这把刀的刀把是暗红色的,掂在手里感觉到比士兵的刀重一点。他把刀交给了一个旗长。
旗长用这把刀试了1根木桩,大刀砍断铁皮后,扎进木桩约1.8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