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有珲春河与图们江相通,自秦汉以来,珲春人就通过图们江、摩阔崴航道与朝xian人、日本人做生意,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支。”
“原来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支?我一定封锁摩阔崴,禁止满清的任何船只出海。”
“好。”
说完,刘云龙望了望赵永忠,刚想说话,赵永忠就抢先说道:“你不用交待了,我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做好后勤工作。”
“嗯。你要准备几艘船只,专门给采金的矿工和侦察兵运送粮草、物资。”
“要是把他们饿着了,你就拿我是问。”
接着,刘云龙又和他们讨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次日,刘云龙、袁时中坐船回苏州。进入长江口后,就看到了崇明岛。
先秦时期,长江口还没有沙洲,但后来由于长江水的泥砂含量不断增加,就逐渐在长江口沉积出了沙洲。唐朝时,吴淞口外的外海出现了东沙(今崇明岛向化镇一带)、西沙(今崇明岛城桥镇一带),两沙之间相距30公里。宋朝年间,东沙、西沙面积不断扩大,东沙西北还涨出一个叫姚刘沙的沙洲。到了十二世纪初,在距姚刘沙西北25公里的地方又涨出了一个大型沙洲,被称为“三沙”,这样宋朝时期崇明主要分三沙岛、刘姚沙岛、东沙岛、西沙岛。到了明初洪武年间,三沙、刘姚沙、东沙已连成了一片,还有许多小沙洲,如营前沙、陈思沙、樊连沙、三片沙等。到了崇祯年间,受长江口日益严重的泥沙沉积影响,崇明其它小沙洲也与主体岛连成了一片,就形成了今天崇明岛的主体。朝廷在崇明岛设置了崇明县,隶属于太仓州(今崇明县属上海)。崇明岛上不仅有盐场(后世因长江水泥沙量太大,盐场废弃),也有耕地,种植水稻、麦子、棉花、花生。17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从南美洲引种的花生,首先就是由西班牙雇佣的中国水手种植在崇明岛的,后来才被引种到江南各地。中国本土原来也有花生,叫“落花生”,不过这种“花生”与南美洲引种的花生不是一个品种。后来随着南美洲花生在中国的不断推广,本土的“落花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今天食用的花生就是那时从南美洲引种的。
进入长江口航道后,刘云龙看到航道两侧布满了铁制浮标,在航道上航行的船只能轻松地躲过水底下的暗沙。用不了多久,济州岛、库页岛、海南岛的港口也将很快用上铁制浮标。
刘云龙、袁时中在太仓浏家港换乘内河蒸汽机船到了苏州胥门,老远就看见工人们正在桥梁施工。
枣市街横跨胥江的大桥和胥门横跨古运河的大桥,采用的都是钢结构桁架体系,为了保持航道通畅,桥墩都造得很高,所以土建的工程量较大。现在桥墩已造好,接下来就是钢结构施工。以前苏州人都没见过钢桥,因此桥边拥着好多人在指指点点,在猜测着造出来的钢桥能不能用。
刘云龙上岸后,看到城墙上有几张已破烂的通缉令,这个通缉令与在太仓浏河港看到的通缉令一样,都是以苏州巡抚的名义发布的。
通缉令大致的意思是原流寇袁时中被朝廷招安后来到江南,不料其不仅不思为朝廷效忠,竟然抢劫了苏州府境内数个商人的仓库、船只,率部逃出了南直隶,现已沦为海盗。有捉拿其归案者,官府将重奖10两银子。
刘云龙对边上的袁时中说道:“看来你得继续留着你的胡子了。”
袁时中摸了摸下巴的胡子说道:“也只有你想得出这个办法,害得我只能留着胡子进出苏州了。”
刘云龙说道:“你知道的,这是我们和官府串通好后做的表面文章,也没人来抓你。现在你能理解为啥没公开你是大华公司董事的消息了吧?”
“这个我懂。要是公开了我是公司董事会成员的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份通缉令是假的。”然后,袁时中问道:“这段时间,我做什么?”
“带你的兵去太湖游泳。有时间的话,到习武堂听听课。”
“游泳?”
“你会游泳吗?”
“不会。我们好多人都不会游泳。”
“南方河网众多,不会游泳可不行。”
“学游泳难吗?”
“不难。只要学会了手脚配合、怎么换气,就能学会游泳了。先在浅水区学,等学会后,再进入深水区。你们在年内要学会在水里游5公里。”
“游5公里,太长了吧?”
“游5公里是最起码的要求。今后如在大海里遇到险情,人落到海水里后,你知道最近的海岸有多远?所以要活命至少学会在水里能游5公里。”
“有道理,我来带头学游泳。”
袁时中这一次出海,算是领略到了海洋的广阔。从太仓港到济州岛,蒸汽机船舶就需要航行2天。人要是掉落到海里后,不会游泳的话,呛几口海水就会沉入海底,连等待救援的机会都没有。
2人进了城门后,看到有人在吆喝:“卖冰棍咯,有白糖冰棍、赤豆冰棍、绿豆冰棍、奶油冰棍。卖冰冻酸梅汤咯,一文一杯。”
刘云龙寻声看去,只见一家店铺前一个小二在吆喝着卖冰棍。天气很闷热,店铺里有很多人在买冰棍,有女人、孩子,也有不少是成年男人。
刘云龙走进店铺,问小二:“你这个冰棍是哪里生产的?”
由于刘云龙经常在胥门码头上岸,因此小二认识刘云龙。小二见是刘云龙在问,忙说道:“哎呀,刘总,你说在苏州除了你的大华公司能生产冰棍外,还有谁能生产冰棍呀?”
“哦,生意好吗?”
“好,我一天能卖出去5千根冰棍。”
“你的冷冻机多少钱1台买的?”
“你公司的冷冻机不贵,1台才60两银子。”
“那冰棍进货价是多少?”
“1根冰棍7厘,我们零售是1根1文。”
“你的毛利有三成,那你买了冷冻机后,一年能出本了吧?”
“托你刘总的福,照这个销量,我今年靠卖冰棍就能稳赚25两银子。”
“机器使用时有问题的话,你可以马上找我的人来维修。”
“会的。你的厂里说了,我买了冷冻机后,有3年保修期。”
“行,祝你发财。”
“借你吉言,我发财,你也发财。”
刘云龙从小二那里买了2根绿豆冰棍,把1根冰棍递给了袁时中。
袁时中剥开冰棍的外包纸,把冰棍伸进嘴里咬了一口,说道:“真好吃,长这么大还第一次吃到冰棍。”
刘云龙听后心想,以前的冰棍是利用硝石融化时的吸热效应来制作的,价格很贵,能享受得起的都是大户人家,于是说道:“以后呀,你要吃冰棍的话,任何季节都能吃。”
袁时中说道:“我再买2根,给孩子吃。”
刘云龙说道:“你家住在横塘,买了冰棍,没保温措施的话,你还没到家冰棍半途就化了。说不定横塘镇上也有店铺买了冷冻机卖冰棍呢。”
袁时中说道:“那我回去看看,要是横塘没有冰棍卖的话,我再来城里买。”
袁时中在横塘的家,是刘云龙给他置办的,有二进三开间,在横塘镇算是大户人家了。